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
10月 20

人大国发院日本研究中心举办主题讲座“收入差别扩大与日本经济结构变化”

发布时间:2017-10-20

2017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123会议室成功举办主题讲座“收入差别扩大与日本经济结构变化”。本次讲座荣幸邀请到日本著名经济学家、京都学园大学校长、同志社大学名誉教授篠原综一(Shinohara Soichi)先生主讲。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胡霞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岳希明教授点评。

篠原教授首先介绍了日本目前的经济增长困局。日本在飞速增长时期之后,经济从1957年到1973年GDP平均增长率9.4%,逐步滑落至2011年到2015年GDP平均增长率0.6%。对这一巨大落差,篠原教授认为,这是由于经济发展到达了增长的瓶颈,以产业政策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已经进入了投资回报率几乎为0的状态。近年来,实际产出增长的困境还导致了通货紧缩的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泡沫时期,日本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差距曾一度拉大。但自21世纪以来,两者差距不断缩小,实际GDP增长率甚至呈现反超趋势。

安倍首相上台以后,出台了以改善民众的经济发展预期、刺激经济实际发展为目的的安倍经济学政策。但篠原教授指出,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策略,虽然意图良好,但效果差强人意。在货币政策方面,最初定下的2%通货膨胀率、无上限量化宽松以及推动日元贬值的三个目标,只完成了作为手段的后两个,但2%通胀率的核心目标至今没有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由于前述的投资回报率低下,导致收效甚微;日本央行大规模购入建设性国债的举措,使得央行持有国债的比例由18%飙升至41%,央行资产负债表迅速膨胀。而所谓“唤醒民间投资的成长战略”的第三支箭,则流于形式,未对经济增长产生实质性影响。

在前所未有的质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刺激下,日本经济增长出现回暖趋势,但良好的自发性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目标迟迟无法实现。与此同时,还可以看到家庭和企业部门的储蓄率水平上升,收入没有转化为有效的社会需求。篠原教授认为,解释这一现象的症结之一在于日本劳动力的收入分配率下降,其直观表现就是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篠原教授认为,在近年来日本就业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劳动者实际工资却持续低迷,这是解释日本经济无法形成良好循环的关键所在。目前日本央行对这样现象的解释是,劳动力供给不足带来的薪酬上涨压力和资本替代带来的劳动力工资下降压力相互抵消了。 但筱原教授认为,这一解释要以稳定的劳动收入分配率为前提,而这个前提实际上是错误的。近35年来,日本的实际劳动收入分配率下跌了25%,再加上劳动边际生产率不断降低、国际贸易条件恶化,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无法有效转化为实际薪酬的上升,具有更高消费倾向的劳动者阶层无法获得良好的收入保障,从未不能起到推动物价水平上涨的作用。因此,目前短暂的经济景气最终只能导致收入分配不均的拉大,而非社会经济的发展。篠原教授指出,日本经济的困局必须首先设法解决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才能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最后,篠原教授谈到了由庆应义塾大学鹤光太郎教授提出的导致劳动收入分配率低下的三大假说:创新假说认为,以过去的实质投资和现下的知识投资为代表的资本投入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但也在收入分配中获得了大部分的回报,使得劳动者在分配中不能得到更高份额;全球化假说认为,经济的全球化使得日本国内市场的劳动力价格受到冲击,从而削弱了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议价能力;此外,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也是导致劳动收入分配率低下的理论假说之一。

国发院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程华副教授、经济学院关权教授、林晨副教授列席本次讲座,并就篠原教授精彩的演讲进行了深入讨论。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层

传 真:010-62559562 电 话:010-62511246

网 站:http://nads.ruc.edu.cn

邮 编:100872

新媒体链接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