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宋伟:首次“金普会”到底意味着什么?
2019-04-27 新浪发布时间:2019-04-274月24日金正恩凌晨乘专列启程出访俄罗斯联邦,与普京在远东联邦大学校内举行会晤。金正恩在经停俄罗斯哈桑火车站见到俄方官员时说:“早就梦想前来贵国了。我领导国家已经7年,终于能够来俄罗斯。”金正日对俄罗斯怀有深厚感情,秉承这一传统,他也想要加强两国合作:“我希望这次访问将是成功而有益的,希望我在与尊敬的普京总统举行会谈时,能够具体讨论朝鲜半岛以及发展两国双边关系的问题。”金正恩的这种表态一方面是为即将举行的朝俄首脑会谈“热身”,有客气的成分,另一方面也基本符合朝俄关系的历史状况。
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国,到1961年双方达成《苏朝友好互助条约》,再到苏联解体,总体来说朝鲜和苏联之间一直维持着比较良好的关系。苏联同朝鲜的贸易占了朝鲜对外贸易的60%以上,而朝鲜的核技术、核反应堆和导弹技术相当程度也是来自于苏联。在苏联解体后的一个短暂时间里,朝鲜和俄罗斯的关系陷入冰冻的状态,但很快又得以恢复。虽然俄罗斯和朝鲜不再是军事同盟关系,但是双方关系仍然保持一定的特殊性,例如,在美国推动联合国制裁朝鲜的过程中,某些时候俄罗斯是唯一反对制裁的国家。相比中国,尽管俄罗斯也不愿意明确承认朝鲜的核国家身份,但是它的态度表现得更加含糊。
金正恩为何选择在此时出访俄罗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考察当前的国际形势尤其是东北亚局势。显然,这一次出访,是朝鲜的一次主动外交行为,因为根据相关报道,其实俄罗斯在2018年已经数次邀请金正恩访问俄罗斯。俄罗斯的动机不难理解;因为自从2018年上半年以来,朝鲜和韩国、朝鲜和美国之间展开了密切的高层交流和首脑互动,俄罗斯担心自己在这一进程中失去影响力。但是,金正恩并没有选择尽快访问俄罗斯,这可能是顾及到依然处于紧张态势中的美俄关系,担心朝俄接近影响到和美国的无核化谈判。自从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的事件发生后,俄罗斯一直被西方社会所孤立和制裁,加上美国国内因为俄罗斯涉嫌干涉2016年总统大选所引发的强烈反俄情绪,朝鲜不希望在与韩国和美国的互动过程中节外生枝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选择在这个时候出访,直接的原因应该是与朝鲜半岛的无核化谈判陷入僵局有关。
不久之前,在2019年2月27-28号举行的金正恩与特朗普的河内峰会无果而终、不欢而散。人们本来希望这次峰会能够就无核化的具体路线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最终“分歧太大”而失败了。在峰会失败、联合国制裁依旧持续的情况下,朝鲜面临相当大的压力,不仅是因为制裁带来的经济压力,也是因为2018年停止核试验和导弹试验、与韩美对话的政策必然在朝鲜国内面临质疑。朝鲜如果想要迫使美方在无核化路线图上做出让步,适当照顾朝鲜的分阶段、同步主张,所能做的只有寻求中国、韩国以及俄罗斯的帮助。这次金正恩访问俄罗斯,肯定是希望俄罗斯能够提供更多的石油、粮食、以及帮助取消制裁。
在中国、韩国和俄罗斯这三国中,又以俄罗斯对朝鲜发展核武器的反对态度最不坚决、借用朝鲜核问题来向美国施压的动机最为强烈。中国和韩国作为朝鲜发展核武器的邻国,一贯坚决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尤其是中国承受着核污染的风险。俄罗斯的滨海边疆区地广人稀,虽然有加强同朝鲜的经济联系的想法,事实上短期内根本发展不起来。目前主要的经济合作限于朝鲜人在滨海边疆区打工。目前,俄罗斯与朝鲜的贸易往来非常少。按照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说法,除了每个季度的4万吨石油外,“基本等于零”。但是,俄罗斯有强烈的动机维持和加强与朝鲜的关系。这倒并不是说俄罗斯在朝鲜或者东亚地区拥有什么样的战略利益,而是通过参与朝鲜核问题表明自己对朝鲜仍然拥有独特的影响力,从而与美国讨价还价(例如表明俄罗斯能够推动朝鲜无核化从而要求美国放松对俄罗斯的制裁),另一方面,加强朝鲜和俄罗斯的关系,也是为俄罗斯在远东的存在做长远的布局,例如日本和俄罗斯之间围绕着“北方四岛”的领土争端、俄罗斯希望把油气管道从连接到朝鲜半岛等。
可以说,朝鲜和俄罗斯有相当的地缘政治利益一致性,作为在东北亚地区政治格局中相对弱势的两个国家,双方都互有所求、互相借重,但是,朝俄合作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题,短期内还会更多停留在“口头”和“形式”的层面。从放松对朝鲜制裁的角度来说,俄罗斯只能是通过促使朝鲜做出积极表态动作的前提下来敦促联合国放松制裁,但朝鲜还能做出什么样新的让步呢?从目前来看,分阶段、同步无核化应该是朝鲜的底线。俄罗斯如果单方面取消对朝鲜的制裁,或者加大对朝鲜的援助,有可能激化和美国的矛盾,自身经济条件也不允许。而从经济合作的角度来看,目前朝鲜和俄罗斯都面临相当大的困难,中国对朝的贸易占了朝鲜对外贸易的90%,朝俄经贸合作从长远来说有潜力,短期内并无太大现实意义。朝鲜在加强和俄罗斯战略关系的过程中,也必须考虑到韩国、美国和中国的感受。因此,这次金正恩的俄罗斯之行,试图打开无核化谈判的僵局,但对于朝俄双边关系来说,更多局限于技术性的、形式性的意义。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I2OTI2NQ==&mid=2454723702&idx=1&sn=7a8ab5cb55de65c9a3df8d8e2f839500&chksm=88e1e248bf966b5eb706f6a7850d394da6980a48f8839c92d752ea04a0a3c96034cd49e764d6&mpshare=1&scene=1&srcid=#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