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
03月 25

[中宏网]陶文昭、陈慧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发布时间:2025-03-25

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并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重要任务。今年3月5日,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进一步强调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明确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基本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在这一背景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成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要论断,阐释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统筹做好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回溯历史,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人类文明的全球性大转变,是知识革命的产物,离不开教育、科技、人才的积淀与创造。现代化不仅是经济、技术和社会的进步,更是人类认知能力和创造伟力的飞跃,从四大发明到工业革命,从百家争鸣到文艺复兴,再从知识大爆炸到智能化浪潮等人类文明的突飞猛进,都深刻印证了这一点。揆诸现实,正是基于对这一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的认识深耕与实践深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体人民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发展,坚持把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加以推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根基。

在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以及此次的《报告》中,都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大的理论与实践命题,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首先,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发挥着先导性功能。其次,科技是国家强盛的核心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内容变革以及人才培育的实践载体,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动力源功能发挥,由此为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主导力量。再次,人才是实现国家长远发展的第一资源。“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提出,标志着我国进入由“人才优先”到“人才引领”重大转变的历史新阶段,坚持人才资源在各要素发展中的引领驱动,有助于为高质量教育发展和科技革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最后,三者相辅相成、一体推进,可以形成良性发展循环,实现从“点对点”到“系统性”、从“单向输出”到“多元互动”、从“局部优化”到“全局协同”的整体性优化跃迁,最大限度地释放教育、科技、人才的潜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首个以教育强国建设为主题的国家行动计划,是全面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关键制度安排。在总体要求的主要目标设定上,《纲要》明确了到2027、2035年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

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事实上就是对面向开局起步阶段的教育强国建设“第一步”应当如何全方位打牢根基问题的回应和解答。这就要求,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伟大实践,进一步明确这一阶段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目标和现实要求。在重点任务上,既要重视对已有显绩的巩固提升,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专门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等内容建设,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又要注重对未来潜绩的完善发展,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待遇保障等内容建设,为教育长远发展注入新动能。通过统筹兼顾显绩与潜绩,构建更加公平、优质、可持续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发展数字教育,以数字化引领教育变革新风向,也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大势所趋、发展所需和改革所向。早在2014年,我国6.4万个教学点就已经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全覆盖,偏远农村地区的400多万孩子得以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优质课程和教学资源,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学习机会和教育质量。近年来,随着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不断丰富,慕课等在线教育在促进教育均衡、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更加突显。今后,要持续重视智慧教育平台建设、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应用、在线教育与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以及数据驱动的教学评价改革等内容建设,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提供重要遵循。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必由之路,更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关键所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报告》中指出要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项目,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等内容,突出强调了对作为我国创新体系中最具生长活力、最有发展韧性的民营企业的积极重视。

一方面,明确民营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角色定位。其一,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根据市场监管总局统计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民营企业数量已达到5670.7万户,较2012年的1083万户增长了5.2倍。与此同时,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从2012年的2.8万家增长至42万多家,其占比更是由62.4%扩大至92%以上。这些数据不仅呈现了民营企业在体量和质量上的强劲发展态势,更反映出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构筑起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堡垒。其二,民营企业是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重要法宝。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举措,民营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例如,腾讯凭借微信和游戏业务走向全球,字节跳动推出TikTok风靡全球等,成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先锋力量。另一方面,认识民营企业在承担国家重大技术项目等方面的优势所在。如今,我国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范围持续扩展、影响日益深远。从华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突破,到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再到阿里巴巴助力智慧城市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自主研发高端医疗设备的迈瑞和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人机产品的大疆等,广大民营企业以其独特的创新基因、灵活的管理机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高效的现实执行力等优势,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基于此,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应当更加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强调跨学科知识与综合素养的融合,通过校企合作、双导师制等协同培养模式,积极塑造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注重弘扬工匠精神,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通过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技术工人工资待遇等,为创新人才适应全球化竞争模式和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提供支持。此外,社会责任与伦理意识的强化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确保科技创新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遵循伦理规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助力我国在全球创新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培厚国家优势创新土壤环境,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日前,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的创新力排名较去年上升1位至第11位,是10年来创新力上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今年年初,在央视春晚火爆出圈的宇树机器人表演,引发全球科技界广泛关注的DeepSeek,以及在国际医学界掀起一阵热潮的康方生物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新药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捷报频传,进一步彰显出我国在创新发展领域的巨大潜力和独特优势。

具体而言,这一优势创新土壤的厚植培育离不开国家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人才集聚、产业链配套等一系列战略举措的扎实推进。在政策支持上,国家相继出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6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1—2035年发展规划》(2021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2021年)、《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4年)等内容,有力推进强国建设进程。在资金投入上,风险投资、耐心资本、产业基金等力量的介入,为创新驱动发展准备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在人才集聚上,通过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和实行人才引进计划等,我国在相关领域集聚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在产业链配套上,国家拥有齐全完备的产业链和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同样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大科技创新领域的基础性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面向未来,惟有继续厚植和扩大这片播撒下科技创新“金种子”的生长沃土,巩固自主创新根基,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才能孕育出更多“硬核硕果”,从而引领中国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这就要求,一是持续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通过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的投入加大,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领域布局长远,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同时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完善资本市场机制,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二是积极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主体自觉履行使命担当、加强协同创新合作,有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两张皮”困境,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三是注重创新文化培育,通过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基因等,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让全社会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四是不断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既强调“引进来”,主动布局和有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又强调“走出去”,通过“一带一路”等平台建设,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共享发展硕果,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

(作者:陶文昭,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慧玲,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链接:[中宏网]陶文昭、陈慧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层

传 真:010-62559562 电 话:010-62511246

网 站:http://nads.ruc.edu.cn

邮 编:100872

新媒体链接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