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李石:“分配正义”的由来
发布时间:2024-06-0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从学术研究来看,分配正义研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
分配正义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研究议题。在1971年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从而开创当代分配正义研究之前,人们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正义问题。对正义问题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此后包括西塞罗、卢梭、康德、亚当·斯密、马克思等在内的重要思想家都对正义问题有过论述。虽然在一些学者看来,罗尔斯之前的思想家并不是在当代“分配正义”的意义上讨论正义问题,但他们同样对正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了“分配公正”的概念;而且,不论是从他提出的问题来看,还是从他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看,他的理论都与当代分配正义学说具有极大的亲缘性。正是基于这一原因,亚里士多德的公正理论成为当代分配正义研究的重要思想来源。
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是一个词义复杂的概念,其中包含“守法”和“平等”两层意思。依据这两层意思,他区分了两种公正:“普遍的公正”和“特殊的公正”。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守法的行为都是公正的,所以“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括。公正最为完全,因为它是交往行为上的总体的德性”。普遍意义上的公正包含在司法裁决的所有问题当中。另一方面,“特殊的公正”与公正一词中“平等”的意义相对应。公正与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其他德性一样,也是一种“适中”,是两端中间的恰当状态。亚里士多德认为,“特殊的公正”关涉的是荣誉、钱财和安全的问题,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分配公正”和“矫正公正”。其中,矫正公正又分为两种,分别对应于“出于自愿的”和“并非出于自愿的”两类私人交易。亚里士多德论述道:“出于意愿的交易如买与卖、放贷、抵押、信贷、寄存、出租,它们之所以被称为出于意愿的,是因为它们在开始时双方是自愿的。违反意愿的交易的例子中有些是秘密的,如偷窃、通奸、下毒、拉皮条、引诱奴隶离开其主人、暗杀、作伪证;有些是暴力的,如袭击、关押、杀戮、抢劫、致人伤残、辱骂、侮辱。”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所说的出于自愿的矫正公正对应于他在后文中所说的“回报的公正”,主要讨论的是在人们的自愿交换中的公正问题,所以也被称为交换的公正。
亚里士多德将“分配公正”定义为:在荣誉、钱物或其他可析分的共同财富的分配上的公正。亚里士多德将分配看作至少是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两个人A、B,以及他们所得到的份额c、d。在他看来,公正的分配应该是符合几何比例的分配,人们身上的某种品质使得他们配得到相应的份额,亦即A∶B=c∶d。也就是说,应该分配给每个人符合其成就和优点的利益。亚里士多德论述道:“人们都同意,分配的公正要基于某种配得,尽管他们所要(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同一种东西。民主制依据的是自由身份,寡头制依据的是财富,有时也依据高贵的出身,贵族制则依据德性。所以,公正在于成比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在民主制的城邦中人们依据自由身、在寡头制城邦中人们依据财富或者出身、在贵族制城邦中人们依据德性而获取相应的份额。亚里士多德在此虽然没有表明自己的看法,但从他对贵族制的推崇来看,他应该会同意贵族派的观点,认为应该依据“德性”而分配给人们相应的份额。亚里士多德所阐述的这种依据人们的“德性”来分配荣誉、钱物和安全的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当代分配正义理论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分配原则——应得原则。
对于交换的公正(回报的公正),亚里士多德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他认为,人们之间出于自愿的交换应该遵循一定的比例关系。例如,一个造房子的人以自己的房子和一个鞋匠做出来的鞋进行交换,要保证这个交换是公正的,就必须以统一的尺度对房子和鞋进行度量。亚里士多德认为,正是为了进行这种统一的度量,人们发明了货币。他论述道:“货币是一种中介物。它是一切事物的尺度,也是衡量较多与较少的尺度:它确定着多少双鞋相当于一所房子或一定数量的食物。”因此,对房子和鞋子就应该依据各自所值的货币量来进行交换,否则就是不公正的。这里关键的问题是:是什么决定了房子或鞋子所值的货币量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是“需要”。亚里士多德论述道:“所有的东西都必须由某一种东西来衡量。这种东西其实就是需要。正是需要把人们联系到了一起。因为,如果人们不再有需要,或者他们的需要不再是相同的,他们之间就不会有交易,或者不会有这种交易。而货币已经约定俗成地成了需要的代表。”从这里的叙述来看,亚里士多德关于交换的公正的理论似乎已经具备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所阐发的现代经济学的雏形:在人们的自愿交换中,商品的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价格体现为货币的数值,而货币则是对商品进行统一度量的尺度。亚里士多德提到的确定商品价格之基础的问题,直接引发了西方中世纪人们关于“公平价格”的讨论,即一个商品卖多少钱才算公平,而这一问题直到今天依然是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话题。
对于并非出于自愿的矫正的公正,亚里士多德的基本看法是,这种公正遵循的是算术比例,而不是几何比例。亚里士多德认为,矫正的公正与具体是谁犯了罪无关,“不论是好人骗了坏人还是坏人骗了好人,其行为并无不同……法律只考虑行为所造成的伤害。它把双方看作是平等的。它只问是否其中一方做了不公正的事,另一方受到了不公正对待;是否一方做了伤害的行为,另一方受到了伤害。既然这种不公正本身就是不平等,法官就要努力恢复平等”。亚里士多德讨论的矫正的公正在当代正义理论中仍然是学者们关注的主题之一。
正如当代著名经济学家约翰·罗默所言:“分配正义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讨论过这一问题,希伯来经典《塔木德经》也提出过在过世者的债权人中分配财产的办法。”当然,自从亚里士多德提出分配公正这一概念之后,历代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探讨。不同思想家对这一概念的用法和建构各不相同。本书聚焦于当代分配正义研究的相关理论,因此有必要对当代研究中分配正义的相关概念进行更为细致的界定。
(作者李石,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原文刊载于《北京日报》2024年5月31日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