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
04月 01

[解放日报]张东刚: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城市样本

发布时间:2025-04-01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在城市发展由量的增长向质的飞跃转变中,文化的参与度和贡献率越来越高。从全国范围看,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城市样本,为城市发展点燃文明之光、注入文化之魂,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对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溯源思想伟力,锚定城市文化发展航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就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从理论的发展性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

从理论的建构性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开辟理论新境界,推动实践新发展,体现并凝聚着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意识、高度文化自觉、复兴强国担当。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质。所谓“体”就是本体,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义理所在;所谓“用”就是实践,是思想理论指导下的文化实践。就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而言,如果“明体”是上篇文章,即理解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精髓要义,那么“达用”就是下篇文章,即运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工作、促进发展。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作为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强大思想武器,又是科学行动指南,为我们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城市是国家发展的主阵地与增长极,是文化守正创新与赓续发展的重要载体。遵循文化建设的内在机理和一般规律,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引领作用,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支撑。

第二,遵循目标原则,构筑城市文化建设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强调“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纵观中外历史名城,不仅人口众多、经济繁荣,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繁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的城市样本,需要把握好以下目标原则:

一是巩固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从历史发展纵向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这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文明;从地域分布横向看,中国各民族、各地域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逐渐超越地域乡土,汇聚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度,漫长历史长河形成了特有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城市风土人情饱含文化结晶,是中华文明扩容提质的重要源泉。在革命文化维度,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党在革命斗争中培育形成了丰富的精神品格,构成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维度,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推进现代化建设,培塑了大量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形式和文明风尚,为文化主体性持续生成注入滋养。

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样本,应当挖潜城市自身文化禀赋,在“魂脉”与“根脉”的交汇中创制更多彰显民族主体性、政党主体性、人民主体性的文化内容,增强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激活中华文化立得住、行得远的动力源泉。

二是提升发展贡献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与经济从来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从“以物为主的发展”转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一个人在物质上富有但精神上空虚,就不可能成为现代化的人;一个达成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一定是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的热土。

就城市建设而言,随着文化产品和业态日益丰富多样,文化产业在城市经济占比越来越高,文化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同时,随着城市建设特别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城市经济发展为文化繁荣提供了更多现实需求和应用场景。

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样本,应当充分发挥文化的功能作用,激活城市经济发展动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在城市建设中写好“人文经济学”这篇大文章,才能找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发展路径。

三是增强群众获得感。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以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价值底色。经验表明,只有在城市建设中不断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真正增强城市居民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样本,必须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扎实推进文化惠民,以高品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扩大国际影响力。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当今世界,城市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交融的地域载体和空间节点,要承担一定的公共外交、国际交流、文明互鉴等职能。

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样本,应当通过搭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平台,深化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以文化交融促进民心相通。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背景下,开辟以城市为主体的国际传播新路径,努力锻造“软实力”、勇敢“走出去”。

第三,深化城市实践,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地生根。

以文化城,城以文兴。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薪火相传,改革文化勇立潮头,开放文化充盈丰沛。新时代新征程上,应当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城市工作各领域、各环节,让城市真正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载体和依托,让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浦江两岸结出丰硕成果、绽放璀璨光华。

如发挥市场导向作用,激活文化产业。在治理端,加快构建统一开放、高效规范、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健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强化“文化+”的驱动效应。在供应端,立足城市历史传统和文化资源,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文化资源整合共创机制,加速文化与多领域有机融合,围绕城市特色文化场景,设计风俗节日庆典、文化精品旅游线路,以文旅融合实现文化的活化利用,展现城市风采、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在业态端,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跨界融合,发展一批数字出版、数字影视、数字演播、数字艺术、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等新型文化业态,构建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城市文化市场共享应用平台,以先进技术重塑文化的生产消费方式。

如释放长远动力潜能,做实文化保障。结合老旧城区改造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活化利用历史街区、名人故居、厂房仓库,因地制宜开拓“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走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路子。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培育非营利性文化组织,规范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培育一批来自群众、扎根基层的城市文艺“轻骑队”。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培育集文化创新、科技赋能、金融支持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发展城市生态圈。

如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促进文化交流。注重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传播内容,整合多姿多彩的本土文化资源,挖掘精髓、丰富内容,创制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文化IP,提升城市在国际传播中的文化塑造力、内容吸引力。在国家总体外交框架下,以城市发展的成就、开放包容的态度和文明交流的诚意,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和资源,聚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会议论坛、国际组织、合作机制,构建面向全球舆论场域的对话交流共同体,擦亮城市文化名片,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张东刚,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理事长。原文刊载于《解放日报》2025年4月1日第10版。)

原文链接:[解放日报]张东刚: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城市样本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层

传 真:010-62559562 电 话:010-62511246

网 站:http://nads.ruc.edu.cn

邮 编:100872

新媒体链接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