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
07月 04

[中国研究生]张东刚:以高质量党建构建研究生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5-07-04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思政引领力居“六力”之首,反映了党对教育全面领导的中国特色,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研究生党建思政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以高质量党建为抓手,努力构建研究生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教育引领广大研究生在精神动力激发中锤炼思想品德、实现全面发展。

擎旗铸魂,把准党建引领“大方向”

高校党建是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保证。强党建就是强发展,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在国民教育最高层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按照“党的组织覆盖、党的工作覆盖”和“支部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的要求,在构建研究生党建工作体系上先行先试,推动研究生党建工作质量迈上新台阶。一是构建纵横贯通的党建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党委统揽 - 院系主建 - 支部主战”三级联建制度,深化一体化工作模式和建设标准,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全覆盖对接研究生党支部,鼓励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联学联做”,实现组织联动、资源共享、活动联办。二是打造特色鲜明的党员教育矩阵。紧扣学科特色构建“必修 + 选修”的研究生党员教育体系,“必修课”突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选修课”融合红色校史、学术伦理等特色内容,构建“理论研习 + 技能实训 + 实践淬炼”培养体系,推动党性教育入脑入心。三是培育辐射带动的党建先锋集群。对标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重点任务和建设标准,凝练各学院研究生党建工作特色,打造研究生党建工作“一院一品”“一院数品”,形成“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加快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培育创建,选树典型,宣传推广,最大程度激发研究生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系统施策,筑牢思政育人“大格局”

“大思政”工作格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把握世界的系统观念和系统思维,强调统筹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的资源、力量、要素,形成横向到底、纵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的重要专章,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学校思政教育守正创新发展。中国人民大学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顶层设计深化研究生教育起底式改革,驱动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跨越式发展。一方面,构建全域贯通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党委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形成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思委统筹抓总、职能部门协同联动、学院党委具体落实的运行机制,改革重塑学生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职能体系、机构设置,加强学院、书院党委在立德树人各项工作中的统筹谋划和协调落实能力,通过抓实学院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压实主体责任。另一方面,打造开放协同的校际联动矩阵。发起成立全国高校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联盟,定期编写联盟通讯和工作简报;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联合组织实施全国研究生综合素质与发展调查、举办新时代全国高校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团结全国高校共同研究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举措。

贯通育人,锻造思政引领“全链条”

“三全育人”理念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开展育人工作,贯通育人各环节,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是对高校育人理念和方式的重要变革。研究生教育必须在“德”上下功夫,切实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三全育人”理念作为目标导向。中国人民大学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融通于招生、入学、培养、就业、终身教育各环节,贯穿于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各方面,形成“链条式”的育人模式。一是用好课堂主渠道。积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1+6+N”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及分领域重要思想课程群,纳入硕博研究生各专业培养方案,体系化推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打造全覆盖的“吴玉章课程思政”工作坊,开设“中国理论”名师大讲堂,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共进。二是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围绕“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学习要求,构建“五学联动”机制,开创性地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融入研究生培养教育全过程,专门成立主题教育学生组,让学生扎下理论之根、结出信仰之果。三是完善自主培养创新人才体系。立足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完善全链条立体化的科研培养模式,动态优化研究生招生规模结构,实施研究生教育改革“十项行动”,健全培养质量管理体系,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全方位提升研究生的专业本领、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师生共进,激活导学互促“大联动”

导学共同体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支撑,其本质在于构建“师生学术生命共同体”,通过价值共振、学术共生、情感共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必须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导学关系的核心枢纽,形成制度约束与文化浸润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中国人民大学持续强化对教师队伍的政治引领、价值引导和发展引航,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打造“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一是立机制强约束,构建师德建设“四梁八柱”。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细化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研制导学关系百条规定,完善让教师“不敢失德、不能失德、不愿失德”的治理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纪律屏障。二是铸师魂传薪火,打造精神传承“文化磁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举办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研讨会,复原吴玉章老校长办公室、成仿吾老校长办公室和卫兴华教授书房场景,牵头发起成立全国教师发展联盟,编辑出版《大师文库》《大先生》等主题出版物,推出“人大 · 人师”系列视频,系统构建教育家精神传承矩阵。三是促融合增实效,搭建导学互动“共生平台”。举办研究生师门专场夜跑等活动,推行“师门学术工作坊”,开展经典共读、课题共研、田野共行,大力营造教学相长、师生相宜、团队共建的导学文化氛围,搭建导师与研究生、研究生朋辈群体间的交流平台,重塑导学关系,增进情感联系。

扎根实践,拓展知行合一“大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寄语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党的创新理论、社会实践、思政课堂三者的深度融合才是思政教育“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融合,才能构建出协同育人的大格局。中国人民大学始终把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坚持以党的伟大实践为素材讲活新时代“实践大课”,统筹建立具有鲜明青年底色和人大特色的“先锋”社会实践体系,矢志不渝造就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的先锋力量。一是构建系统化实践育人体系。打造“博物馆里道中华、纪念馆中守初心、大国边疆铸团结、脱贫攻坚写担当、老区振兴做贡献、千村百巷谋发展、生态园区看保护、开放前沿当闯将、网络空间奏强音”等特色社会实践育人矩阵,推出“治国理政”“理解中国”等研究生实践特色品牌项目,在基层一线、田间地头、街巷村落看到最真实、最生动、最有形可感的社会,产出“看得见、能落地”的学术成果。二是打造专业化实践育人品牌。充分激发学院主体作用,着力构建院系特色实践矩阵,形成“一院一品”的示范效应。开展“行走在祖国大地上的思政课”,深入三江源开展生态治理调研;创设“田野课堂”,推动学生在乡村振兴一线发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重塑“红色新闻寻根之旅”,重走党的新闻事业发展足迹,实现“调研报告进智库、实践成果入决策”的良性循环。三是创新协同化实践育人机制。打造“先锋”社会实践体系,更加强调组织动员力、参与多元化、资源覆盖面、实践影响力、成果转化性,着力构建部院系、全学段、政企校、家校社四个贯通理念机制。打通学部、学院、专业壁垒,完善本硕博学生共同参与、朋辈互助、同题共答的组织方式,加强同各级党政机关、企业及科研院所的合作联动,建立学校主导、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

面向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将聚焦“党建引领强根基、思政融合铸精魂、创新机制育英才”持续发力,努力担当中国新型研究生教育的探索者、推动者、引领者。强化党建引领,构建党委统筹、院系主抓、支部示范的三级责任体系,全力打造样板党支部,推行“红色导师”制度;深化思政融合,升级“行走的思政课”品牌项目,组织研究生群体深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前沿,在重大科研项目中融入“学术报国”思政教育;创新培养机制,实施青年人才培育计划,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重塑包括政治素养、学术贡献、社会服务的综合评价体系,鼓励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一线。学校将进一步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研究生党建思政体系,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人大贡献、提供人大方案、形成人大样板。

(作者张东刚,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原文刊载于《中国研究生》2025年5月刊。)

张东刚:以高质量党建构建研究生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层

传 真:010-62559562 电 话:010-62511246

网 站:http://nads.ruc.edu.cn

邮 编:100872

新媒体链接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