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EN
05月 16

【中国人口报】“幼有所育”化解女性工作——家庭冲突

2018-05-16 中国人口网发布时间:2018-05-16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社会转型与法治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近日联合举办了“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与工作-家庭平衡”学术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托幼理念及政策与性别动态、托育现状及需求与供给预测、育儿焦虑与工作-家庭平衡、育儿支持与国际托育经验、托育服务的体系建构等五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当前,在市场化背景下,家庭功能的弱化和公共支持的不足,给女性自身发展和家庭抚育能力带来更大的挑战,使得很多有二孩生育意愿的家庭想生而不敢生。加强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研究,有助于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完善,化解女性工作-家庭的矛盾冲突,帮助人们实现理想的生育意愿。

会议认为,托育服务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也是性别平等和社会民生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当代社会,由于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的变迁,妇女就业率的提高以及家庭规模改变,家庭照顾幼童的功能已经逐渐弱化,寻求家庭之外的制度化托育服务已经成为很多双薪家庭的重要选择之一。而当前我国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供给不足、结构失衡、质量不高,业已成为众多家庭、尤其是年轻女性面临的主要难题。托育服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更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民生领域的集中表现之一。有学者从供给侧改革思路出发,利用宏观和微观数据,论述托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思想基础,分析托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现实依据,提出托育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操作路径。认为推动该领域供给侧改革,须廓清总体发展思路和规划,明确规制典章,保障人财物的投入和引导,以改革促有效供给和供需匹配,满足广大民众迫切、刚性的民生需求,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战略目标的实现。还有学者认为,应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发力,以育龄家庭的托育需求为出发点,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组织资源,通过制定政策、规范市场,加强监督等方式,构建广覆盖、多形式、重质量的科学有序的、普惠的、值得信任的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

有学者基于实地调研及相关数据统计,发现绝大数受访者希望能在居住社区就近就便获得托育公共服务,最迫切需要的服务内容包括全日托班、延时照料、亲子活动和家庭育儿指导四项。受访者最希望政府发挥的作用是制定标准资格,开展机构审核和监管、师资培训与管理。托育服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托育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供需严重失衡;托育服务供给主体趋向多元化,但供给碎片化、社会组织参与不足;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系统的0~3岁照料和早期教育指导大纲缺乏,导致托育服务的专业性不足。对此,应加强顶层设计,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出台促进0~3岁婴幼儿托育公共服务发展的政策制度;加强对0~3岁婴幼儿托育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整合,形成多主体协同供给机制,增强服务供给有效性;强化社区托幼服务功能,解决托育公共服务输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培育专业化的家庭早期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和专员人才。

有学者就家庭照料性别化及市场化进行了文献及访谈资料的深入分析,认为家庭照料经常带给女性工作-家庭平衡两难问题。在重视个体化、强调民主平等、女性地位不断得以提高的现实生活中,家庭照料性别化问题必将会影响女性对婚姻及生育方面的行为和态度。提出国家应作为儿童照料的主体,通过给予用人单位一定的鼓励政策,完善生育保险相关制度,修订和真正落实男性的陪产假、完善照料体系,建议构建社区照料、市场化机构照料、家庭照料、单位照料等多种照料方式。有学者指出,在婴幼儿抚育模式变化的背景下,增加父亲对父职角色的认同,促进家庭分工性别平等,改变家庭中承担育儿压力的顺序,是提升婴幼儿抚育中父职参与,促进女性工作-家庭平衡的根本途径。

原文链接:http://m.183read.com/sharearticle/article/article_id/1893401/app_key/b4ca05a655c3b3ff6d2bea5134e1ae93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层

传 真:010-62559562 电 话:010-62511246

网 站:http://nads.ruc.edu.cn

邮 编:100872

新媒体链接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