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国发院双周政策分析会(第一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强国建设”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6-132024年6月12日上午,人大国发院主办的第一期“双周政策分析会”在腾讯线上成功举办。本次政策分析会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强国建设”为主题,围绕新质生产力在数字技术、能源、贸易、经济、公共外交等领域的运用和鲜明体现,邀请13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和专家从多学科视野,展开深入研讨,阐述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蕴含的深邃逻辑,为助力高质量发展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思路。本次政策分析会同时在凤凰网、新浪财经、北京日报、百度和国发院微博等平台直播,观看人数达52万。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进行开幕致辞。王轶首先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向第一期双周政策分析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的专家学者、媒体以及线上观众致谢与问候。
王轶强调,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也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了科学指引,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和技术成果,要求更高素质的劳动者劳动资料的革新、劳动对象的拓展,而如何在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储备、大学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融合、决策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龙头作用,引领推动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是值得高等教育和智库工作者思考的重要问题。殷切期望与会的智库专家学者围绕今天会议所讨论的议题,从多学科视角深入研讨,阐述新质生产力蕴含的深邃逻辑,充分交流意见,为助力高质量发展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思路,助力提升新时代高等教育和新型智库对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力与贡献度。
本次双周政策分析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新闻学院教授王莉丽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刘青,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老龄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石松,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欧亚研究院执行院长许勤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陶文昭,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林坚,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商学院教授陈甬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新闻学院教授张迪,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韩冬临,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信息学院教授程絮森参与研讨。
刘青指出,在我国经济高度融入全球化,坚定致力于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背景下,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必须要有开放型经济的视野。他强调,优化营商环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与着力点,要以全面依法治国,法制化营商环境的建设来引领我国开放型经济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创造新时代的新改革红利。他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高质量的契约执行力度与知识产权保护是高科技产业比较优势的最重要来源。第二,法制化的市场制度是实现以竞争促创新的前提条件。第三,法制化的市场制度是实现以开放促创新的前提条件。第四,经济政策,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创新的重要阻碍。
黄石松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人口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是紧密相连、互为作用的,如何削弱和化解老龄化对科技创新的负面效应,发挥和强化老龄化对科技创新的正向效应,是中国老龄化社会治理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中国式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中国的银发经济,要坚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着力点,要着力推动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全面、系统、协同的创新。为此,他建议:一要更新观念,消除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二要加快推进银发科技的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三是创新银发经济的发展模式。
许勤华指出,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邃思考,为新时代新征程厚植绿色底蕴、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原则。从理论逻辑看,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蕴含着重大理论价值。从底层逻辑看,着力推进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也蕴含着重大现实价值。绿色决定新质生产力的质量、成色。绿色决定新质生产力对外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陶文昭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角度,提出四点:一是科学方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全面阐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当然要坚持的六个必须,本质上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更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二是要先立后破。“先立后破”符合国家治国理政、经济发展的稳中求进总基调。“先立”,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紧迫性、必要性,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抢抓机遇。“破”是改革必须的,改革要破除一些旧体制,发展也要淘汰一些旧的,但是要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创新与传统的关系。三是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反映实事求是,是从实际出发的根本要求。
王文从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安全化角度进行阐述。2023年美国总统拜登签署关于科技投资的行政令,在包括半导体、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在内的所谓敏感高科技领域,限制美国对中国投资与交易,加重了美国近年来对中国高科技打压和封锁的“冷战”色彩。科技竞争以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在全球各个角落蔓延,将决定着新一波企业红利的归属、新一批技术天才的问世、新一片区域发展的成败、新一轮大国竞争的输赢,甚至新一场文明演进的方向。他指出,未来10年,第4次科技革命效应将被激发,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人工智能等新一轮科技将出现颠覆性的迭代突破。他还强调,当前人类经历的第4次科技革命不只是一场“地缘政治”或“地缘经济”的调整,更涉及源于“地缘技术”更替而出现的“地缘文明”的演进。
林坚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论述。他指出,创新、优质、先进生产力这几个关键词,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发展人文经济,推进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要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是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创新生态,就要有助于创新主体进行协同创新的网络系统,它是一个具备完善合作创新制度体系,各个主体进行协同创新,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等。通过有组织的网络协作,深入整合能力、技术、信息、资本等创新要素,实现创新因子的有效汇聚,为各主体带来价值创造,实现可持续发展。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跟发展人文经济结合起来。一个地方的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科技发展状况、政治生态、人文环境等,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
陈甬军重点从新型生产关系进行阐述。从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调查调研民营经济发展得到启发,要发展新质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问题解决不好,生产力发展不起来,光讲干,光讲投资,解决不了问题,要补一个概念和新质生产力相配合,即新型生产关系。所谓新质生产关系,就是能够适应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促进新质生产关系的形成与完善新质生产关系包括并不限于: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塑造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等。改革开放完善新型关系,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要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所以新型生产关系来自于实践,又要为实践的发展服务。
张云飞指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传统生产力具有资源能源高消耗、生态环境高污染等特征和局限,具有破坏力,实质上是“黑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绿色生产力,是能将生产力的生态化和生态化的生产力统一起来的可持续生产力。从客观上来说,新质生产力是在高科技的基础上。从理念来说,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的样态。简单总结,新质生产力是按照绿色、智能、泛在的要求,实现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生产力,能够有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张迪从国际传播的视角阐述新质生产力对于国家形象和国际传播带来的影响及作用。根据近两年的多样调查发现,中国科技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其次是和科技紧密相关的经济排第二。根据多次全球民意调查显示,在全球民众心目中,中国科技成就从认同的角度一直排在最高的位置,93%的全球民众对于中国在过去一段时间科技发展上的成就认同度极高,和经济发展上取得的成就基本并驾齐驱。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到,科技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国家形象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和新质生产力又发生非常密切的关系,即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非常重要的要素。未来如果能够更好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传播,能够提供非常大的帮助。
韩冬临从其他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国际经验和教训进行分享。从发展型国家经验看,上世纪70-90年代的日韩两个发展型国家,在持续的发展意愿、高度不自主性的经济官僚机构、非常紧密的政商关系、有选择性的产业政策,以及国家的力量来推动特定产业发展等方面看,发展型国家经验在本世纪被认为是失败的。因此,从国际经验得到简单启示:第一,需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第二,需要国家因地制宜和因势制宜,根据各个产业不同的特点、不同发展阶段,更加精准地发挥不同角色,发挥市场特点、市场优势。第三是国际合作。
程絮森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少包含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革命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为前提;第二,需要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相融合,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第三,推动形成先进制造、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业态,实现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与产业链的现代化;第四,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就要大幅度提升全要素的生产力。
会议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进行总结致辞,并从公共外交视角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王莉丽表示,本次政策分析会结合了人民大学的高端智库优势,也充分运用了数字技术的平台和传播优势,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深入研讨。随着数字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内的加速的迭代,数字技术成为了重构与连接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底层的逻辑,人类社会加速迈入了数字文明时代。数字公共外交在一国政府主导和政策的支持下,在充分倾听和了解公众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以政府智库媒体企业个人为主的多元的行动主体,依托数字技术提供的信息传播渠道与平台,与国内外公众进行双向对话与关系建构,它的目的是加强理解增进信任,推动共有观念的形成。它与传统公共外交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更通畅的信息传播、更便捷的对话交流、更加注重对公众意见的认可、尊重与反馈。公共外交的数字化既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迭代过程也是技术演进的必然结果,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在公共外交国际传播领域的鲜明体现。在新时代背景下,运用好新质生产力,通过有效的数字公共外交加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已经成为中国当下急需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双周政策分析会”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打造的一个高端政策研讨交流平台,旨在通过对公共政策的研究分析和综合评估以推进人大国发院的“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高端智库建设。该平台通过汇聚校内外、政产学优质资源,力图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法律、外交等领域的重大政策议题提供“人大观点”。
媒体报道:
中国日报:新质生产力是个什么力?人大专家跨学科研讨
光明日报: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创新 ——人大国发院第一期“双周政策分析会”观点摘编
光明网:如何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专家学者透视“新质生产力”
中国新闻网:首期“双周政策分析会” 聚焦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