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专家如何看待半岛缓和与两岸关系走向?
2018-05-12 中评网发布时间:2018-05-12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大慧(中评社 海涵摄)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庆四(中评社 海涵摄)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林红(中评社 海涵摄)
研讨会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图为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袁征(中评社 海涵摄)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成晓河(中评社 海涵摄)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嘉树(中评社 海涵摄)
图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键(中评社 海涵摄)
图为中国海洋大学海峡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郭震远(中评社 海涵摄)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星宇(中评社 海涵摄)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英津(中评社 海涵摄)
5月10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共同举办的“半岛缓和与两岸关系走向”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多位来自国际关系领域和两岸关系领域的知名学者应邀参会,就朝鲜半岛局势缓和后可能引发的大国关系变化以及由此对两岸关系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整个研讨会分为上、下两个场次。上半场次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大慧教授主持,下半场由该中心副主任王英津教授主持。
中国海洋大学海峡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郭震远认为,要探讨半岛局势变化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就必须从二者的历史渊源入手。他表示,朝鲜半岛问题与台湾问题二者都是东亚地区的热点问题,但若是仔细梳理就会发现,这两个问题虽然几乎同时(只相隔两天)发生,但是它们的整个的历史演变到越到后来差别越大。郭震远解释说,朝鲜战争爆发与台湾问题几乎同步发生,这都是当时东西方冷战高度激化的结果,然而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朝鲜半岛问题直至冷战结束都被当作是非常重大的国际问题,国际因素始终对半岛问题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但是就台湾问题而言,尽管美国一直插手,但是越到后来,台湾问题就越多地表现为中国的内政问题,尤其是中美建交以后,外部国际因素对台湾问题的影响明显减少。
谈到朝鲜半岛问题和台湾问题之间的联系,郭震远表示,二者已经基本没有直接的联系。“尽管它们几乎同时发生,且都是冷战激化的结果,但是越到后来各自就有各自的道路了,”郭震远说道。他认为,冷战结束以后,半岛问题和台湾问题之间的直接联系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两者基本上是走各自独立变化的道路,已经看不到双方的互动了,朝鲜半岛局势缓和或是破局对两岸关系都没有直接的影响。
“虽然半岛问题和台湾问题基本上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二者之间依然具有间接的联系,”郭震远强调。他认为,对于半岛关系缓和之于台湾问题的间接影响要给予一定的关注。郭震远首先提到,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对于中美关系的影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他认为,在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最近十年以来,中美关系跌宕起伏的时候,大家总是把半岛问题作为中美合作的重要需求,特别是美国有求于中国的一个问题,如果半岛局势真能得到缓和,特别是朝鲜的无核化能够有一定的进展,美国在这个问题上对中国给予合作的需求肯定要减少,那么在中美关系已经出现很多严重摩擦的今天,这些变化不利于我们希望的稳定的中美关系的形成,这一点应予以重视。其次,郭震远还表示,半岛局势缓和如果得以实现,则会促进东亚局势进一步缓和,这一点应该给予肯定的,这对中国总体上是有利的。最后,郭震远特别指出,台湾当局利用半岛局势变化所搞的小动作及其影响不可忽视。他认为,现如今岛内民众又要面临选举,在这个关头台湾当局利用半岛局势缓和搞小动作,或许会引起一些小麻烦。此外,郭震远还提到,蔡当局利用半岛局势缓和,鼓吹两岸不设政治前提的协商,实现和解,说什么“两韩可以互称总统,委员长,两岸也可以”,在岛内混淆视听,为两国论张目,对于这一点应该予以重视。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嘉树认为,最近朝鲜半岛出现缓和局面——朝韩双方握手言欢,美朝筹备高层会晤且两国关系回到了当年美国务卿访问平壤的最高水平,中朝关系迅速改善,中美关系也因在朝核问题上的合作而增加了正能量,可谓出现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崭新局面。他表示,这一新局面使半岛的紧张局势迅速降温,有关各国通过双边或多边会谈且各自与第三方通气,形成了一种新的谈判与合作机制,使和平协商解决朝核问题有了值得期待的光明前景。黄嘉树指出,这一新局面的形成,毫无疑问与美国对朝大力施压、及中国严格执行联合国决议对朝制裁有关。他表示,金正恩在积极筹备与特朗普会晤的同时,在四十天内两次访问中国,充分说明中国对于韩半岛的新局面是有积极贡献的,今后半岛和平的稳定及“无核化”的达成,也都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至于半岛局势缓和对台湾问题的影响,黄嘉树提出了三点看法:其一,如果朝韩的和解进展顺利,一定会助长台湾“两国论”的声势,蔡当局会以此为例呼吁两岸进行“无前提”的对等谈判;其二,朝韩间能够从剑拔弩张的战争边缘一夜间就转为握手言和,离不开内外两种要素的作用,内要素即双方有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对统一目标的坚持,外要素即某方所受压力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迫其做出180度的妥协调整,这两点对大陆应有所启示;其三,韩半岛的分裂毕竟与台海不同,在韩半岛,朝韩已经分裂为两个国家,此后它们之间的任何接触和往来对复归统一而言都是正能量,台海则不同,现在民进党当局正极力“去一中化”,希望废止和改变“一中”法理,在此情况下如果大陆无原则、无前提地与其“握手言和”,等于为其“去中国化”的行径背书,绝对得不偿失!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袁征认为,半岛缓和和两岸关系并没有直接可比性,关联度有限。不过他也指出,如果放在亚太战略格局或中美关系的大框架下,半岛缓和对于中美关系,包括美台关系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袁征表示,通常来说,只要中美关系相对平稳,特朗普政府对台政策的总体框架不会发生根本逆转。对此,他解释说,一方面,由于风险巨大,特朗普政府难以全盘颠覆“一个中国”的政策框架,美国将继续推进“双轨政策”,采取“双重遏制” 策略;另一方面,出于战略利益和国内政治的需要,美国将视中美关系和两岸情势适度加大对台湾的支持,不断侵蚀“一个中国”的政策,未来美方会继续推进美台军事合作,加大对台军售力度,有意提高官方交往层级。“而美国是否将台湾纳入其印太战略将是一个需要我们高度关注的试金石”,袁征说道。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庆四认为,正如东亚地区的诸多热点问题一样,台湾问题一直是美国对华政策工具,对特朗普更是如此。他表示,特朗普的执政目标是实现美国第一,上台一年多来多次重述说世界欠美国太多,是典型的“美国生病让世界吃药”的错乱逻辑,与其说收缩回国搞建设,不如说更加紧了对外攻势,这与他竞选诺言背道而驰。
“‘言必行’的特朗普总统为何加紧了对外攻势?”对此李庆四认为,特朗普的做法表明,要恢复美国实体经济并不能一蹴而就,而给竞争对手找麻烦、借机敲诈勒索薅羊毛,是弥补美国巨额贸易和债务赤字的一条捷径。“已被认定为首要对手和威胁的中国,就是美国通过周边热点打主意的目标。”
李庆四表示,特朗普认为奥巴马的重返亚太不灵,就打起了半岛牌,却刺激朝鲜加大核导试验,面对可能失控的半岛牌,特朗普被迫叫停,但却在贸易和台湾两条线上对华发起攻势,企图通过组合拳胁迫中国让步,从一当选,特朗普就与台湾领导人通话、到近来不断突破底线的动作表明,特朗普打台湾牌可能会不断升级,不排除将“副牌”打成“主牌”的可能。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英津首先对蔡英文上台主政以来的两岸关系做了简要的梳理和回顾,分析了近一年来两岸持续恶化的表面及其负面影响。他谈道,近一年来,“台独”空前嚣张,向大陆的底线步步紧逼,去年9月,赖清德就公开声称自己是“台独工作者”,大陆为了给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创造有利环境,就保持了适度的克制;十九大开完后,接着就为迎接特朗普访华做准备;随后半岛局势日趋紧张,今年春节过后,大陆又面临召开两会进行高层人事交接和布局;两会刚结束,中美贸易战就打响了;随之半岛局势出现缓和,金正恩访华;这样一系列大事件叠加在一起,使得大陆一时无暇顾及对“台独”的有力回击。王英津表示,下一步,随着半岛局势的缓和,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大国关系的变化,大陆可以从错综复杂的东亚局势中腾出手来,有力地应对“台独”挑衅。
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前景,王英津表示悲观。他认为,赖清德自去年9月份以来,不断重申自己是“台独工作者”,这是对大陆的严重挑衅,是“台独”向大陆的公开叫板,接下来台湾还要推动一系列公投,其中不乏带有“台独”色彩的公投,譬如东京奥运公投,以及意欲改行“总统制”的公投等等,这些事件会使本来就已经很紧绷的两岸关系更加雪上加霜。“尤其美国还要打台湾牌,两岸关系的前景并不乐观。”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键表示,2017年初日本提升对台关系势头显着,如日本对台机构改名、日本内阁总务副大臣赤间二郎公开访台、借助地震外交提升双边政治关系等,这主要由于日本错误判断美国对华战略之中的对台策略。他认为,2016年底当选总统特朗普与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通电话,一度激励日本加快亲台趋势,但很快随着特朗普宣布退出TPP、以及“美国优先”政策的施行而趋于低调,但日台双边对话多轨制始终在顺畅运行,即将在台北举行日台战略对话论坛就是一个重要沟通平台。
王键指出,美台关系升温对日台关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美国先后通过允诺美台军舰相互停靠的《2018国防授权法》、允诺美台高层领导人互访的《台湾旅行法》、2017年秋季提交国会的《台湾安全法》、《台湾贸易法》等,《2019国防授权法》草案也于5月10日众议院刚刚通过,美国陆战队即将进驻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此外,他还谈道,美国也通过了美国对台转让日本苍龙级潜艇技术,此事将在5月10日高雄举行的首届台美国防产业论坛敲定合作方式,包括引进美国主战坦克m1a2、无人机等。
王键指出,制约日台关系的最大力量是中国的强大与崛起。他解释说,2018年中日关系改善加快、中国总理时隔八年访日,安倍亦表示“日本考虑在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之下,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开展更广泛合作”,但中日未来依旧充满不确定性,历史问题、领土问题等结构性矛盾并未和缓。王键认为,刚刚举行的中朝首脑会谈与中日韩首脑会谈、以及中日在一带一路下的第三方市场合作、中日东海海空联络机制的启动等,对台海局势与日台关系均有着重大影响。中日关系的战略性改善,最大限度地遏制日台关系的越轨发展,但日本政治生态的不确定性值得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成晓河认为,围绕朝鲜半岛无核化,相关国家间开启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极速首脑外交,首脑外交是国家决策者们亲自操刀解决紧迫而又重要的问题。他表示,肇始于3月25日中朝最高领导人会晤的首脑外交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朝关系回暖并迅速得提升,朝韩关系已进入缓和,韩国对朝实施的“5.24”单边制裁,除经济部分尚未松绑外,其它措施已名存实亡,刚刚签署的《板门店宣言》使朝韩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朝美关系也正在经历新的突破。成晓河表示,刚刚履新的美国务卿蓬皮奥再访平壤,使朝美关系恢复到2000年的高点,即将在6月12日召开的特金会将会在朝核问题上取得突破。“无疑,朝鲜半岛的缓和为台海关系的改善带来动力,”成晓河说道,虽然朝韩统一尚需时日,朝鲜半岛南北关系与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有诸多不同,但国内外对台湾海峡两岸的改善期望会提高,呼声也会变强。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大慧认为,过去日本的对朝政策一贯采取追随美国,对朝施压的政策,甚至比美国表现得更为激进和积极。他表示,安倍最初即以强硬对朝立场和在绑架问题上寸步不让的态度获得了选民支持,而其上台后也一直大打“朝鲜威胁”牌,强调给朝鲜极限施压。
黄大慧指出,近期,朝韩板门店会晤以及美朝急速开启对话的姿态打了安倍措手不及,一直担心历史再度重演的日本在半岛问题上已经陷入一种边缘化和疲于应对尴尬处境;同时,日本担忧美朝会谈的结果仅会限制朝鲜的洲际弹道导弹能力,忽视日本所关心的短程中程导弹和人质绑架问题。因此,他认为,一旦美朝首脑会谈取得进展,安倍或将会加速跟进调整对朝政策,推动日朝首脑会晤实现,尽力改变陷入外交孤立的局面。在急剧变化的半岛形势下,日本极度担心美国的“越顶外交”再度重演,使日本成为解决朝鲜问题的“局外人”。
就日台关系而言,黄大慧表示,随着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在日本举行及李克强总理对日本正式访问,中日关系进一步转暖,开始重回正常发展轨道,在此大背景下,近些年来日本与台湾之间那种频繁互动、关系不断升温的态势,可能被迫有所收敛或降温。“也就是说,日台之间的各种‘小动作’,可能会由‘明’转‘暗’,更多是在水面之下活动的‘暗流涌动’,黄大慧说,“当然,一旦中日关系发展出现波折,日台之间交往很快就会由‘暗’转名‘明’,甚至对中日关系的发展造成严重冲击。”
黄大慧认为,当下的朝鲜半岛问题与台湾问题及两岸关系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性,但在朝韩首脑会晤后,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却借机抛出两岸“对等会谈”的骗局,说什么两岸对话要“对等、相互尊重、不设政治前提”。他表示,蔡英文的所谓“对等”就是将两岸当做“两个国家”,就是“一边一国”,是典型的“台独”的“两国论”。“事实上,朝韩关系与两岸关系,性质完全不同。两岸不是朝韩,根本不能用朝韩模式类比两岸。”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星宇认为,朝鲜半岛北南双方缓和、东北亚安全环境趋于平稳,中日两国相向而行、关系回暖对日台互动产生深刻影响。他表示,台湾不再是日本可以随心所欲使用的棋子,客观上出现了日本自我约束、规避风险的现实条件,亚太区域内处于多重体系低端的台日互动被支配的迹象愈发显着,日台互动出现摇摆并将拘泥于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将成为现实,因此日台互动将持续。他认为,这主要基于如下四个原因:其一,台海问题依然是美日东亚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谋求“以台制华、借台抑华”是美日的战略需求,也将始终是日本关注台湾、保持日台互动的根本性因素;其二,台日互动过程中双方由以往相互过高期待逐渐回落到维护各自现实利益的层面,现实利益下,来自于日台双方寻求日台互动形式和内容调整的动力较大;其三,两岸关系变化、力量对比日趋悬殊条件下,台湾进一步靠拢美日以维持台海平衡实现自保是必然路径,将加大利益妥协需求再平衡;其四,日台互动中既有的互动平台和路径依旧保持。如随着美国对台军事技术、军备政策的调整,日台间在美日同盟框架内的军备、军事技术、情报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更隐秘。日台间基于新南向政策合作而作用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依然是日台互动的重要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林红认为,朝韩出现缓和趋势正值两岸关系持续僵持,蔡英文当局企图利用朝韩缓和向大陆施加压力和向民众宣传两岸僵局的责任在大陆,事实上“朝韩能和解,两岸为什么不能和解”是一个假问题,要警惕台湾当局将两岸关系比拟朝韩的国家间关系。
林红表示,朝韩缓和对于分析两岸关系现状有比较意义。她认为,四个关键变量决定了一种冲突关系能否出现转机,即内部环境是否支持、外部环境是否有利、交流和信任的历史资源如何、领导人的意志与共识如何,朝韩当前在这四个变量上的表现都较为理想,而两岸则缺乏这些条件。
最后,林红认为,朝韩峰会突显了双边关系在冲突解决中的关键作用,毕竟朝鲜民族的最终统一将是朝韩之间的事,我方应坚持两岸关系由两岸自己协商解决,防止外部力量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