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18

国发院举办第四十四期“理论与政策”研讨会:信息披露、政府救助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性分化及其演变逻辑

发布时间:2019-10-18

2019年10月23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举办第四十四期“理论与政策”研讨会,本期邀请到的主讲嘉宾是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金融系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博士生导师马文涛副教授,他的研究方向是宏观政策、通胀预期、杠杆化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运用。


本次研讨会上,马文涛副教授介绍了他的研究《信息披露、政府救助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性分化及其演变逻辑》。近些年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尤其是隐性债务规模急速膨胀。对此,中国政府一方面采取了“打破刚性兑付”的措施,另一方面构建以“解包还原”和“穿透原则”为核心的强监管体系,并提高财政体制透明度,以增强信息披露。然而,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地方债务并没有下降,并且还发现财政体制透明度与城投平台债务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马文涛副教授认为,“打破刚兑”与信息披露的非有效组合也许正是上述问题的原因所在。他以此为切入点,从信息披露和政府救助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研究财政体制透明度与地方政府债务之间的关系,剖析其机制和逻辑,探讨其中的结构性分化现象。

基于异质性企业理论模型的比较静态分析显示,财政体制透明度与地方政府债务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并且这种关系的成立不仅取决于财政体制透明度的高低,还依赖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救助或担保程度。当财政体制透明度较低时,财政体制透明度与地方政府债务之间存在单调递增关系,“打破刚兑”不一定减缓地方债务的膨胀,相反可能在地方政府债务内部呈现“结构性分化”现象并形成“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效果。只有当财政体制透明度超过一定临界值之后,“打破刚兑”才能引发财政体制透明度对地方债务的抑制效应,并在整体上形成两者之间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的数值模拟与实证分析支撑了上述逻辑。

马文涛副教授进一步指出,在央地关系不出现根本性转变的背景下,在金融市场改革稳步推进的过程中,从“经济去杠杆”角度看,各个省份应“因地制宜”结合自身情况,决定是否“打破刚兑”或者“刚兑”到什么程度。但是,从长远看,加强信息披露,提高财政体制透明度是不二之选。

本次研讨会由国发院刘瑞明教授主持,来自校内外诸多老师和同学参与了此次研讨会,并与主讲嘉宾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层

电 话:010-62511246

传 真:010-62511246

网 站:http://nads.ruc.edu.cn

E-mail:rucnads@ruc.edu.cn(行政事务)

              nads04@ruc.edu.cn(媒体联络)

新媒体链接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