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月 18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之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18年3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18-03-18

2018年3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会议对2018年2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光远,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陈卫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等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主持本次发布会。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瑞明代表课题组发布了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报告指出, 2018年1-2月份,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对外贸易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其中,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7.2%,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9%,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7%、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37.3%,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6.7%。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开局呈现出“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此外,三大“剪刀差”——PPI-CPI的“剪刀差”、PPI-PPIRM的“剪刀差”和M1-M2的“剪刀差”均出现回落,喻示着经济的进一步向好。从短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底部企稳回暖迹象。

然而,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正处在弱复苏向强复苏过渡的阶段,“稳中向好”的基础并不牢固,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因此,我国经济可能呈现出“短期稳中向好”和“长期结构问题”并行的情景。如果要想实现长期持续的“稳中向好”,就必须尽快破除阻碍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一系列体制障碍。尤其是,当前,由于“基础性制度”未能得到有效构建,2018年1-2月份,与上年同期相比,房地产价格又出现了全国性普遍上涨问题,有可能对于“稳中向好”形成破坏效应。民间投资增长下滑压力仍然严峻,实体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依然突出。对此,应该在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之际,以党和国家的机构改革为契机,理顺党和国家的机构职能,进一步切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和落地,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经济中的系列深层次问题,打造经济的新动能,释放新的制度红利以保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与会嘉宾围绕2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和分析报告进行了深入研讨和点评,并各自发表了精彩的观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刘元春:在世界框架下研判中国宏观经济趋势

当前有三个问题需要关注:

第一个是用一、二月份的数据来判断宏观经济的趋势性和整体性缺乏一定的可靠性。一、二月份的数据中,除了含有春节效应、基数效应和一些天气因素外,实际上还有一个换届效应。换届效应中最重要的就是地方换届,在过去大半年的时间已经陆续到位。在新一轮的周期中,换届效应与以往有很大的差别,会导致不同区域出现分化。现在要求新官上任不要老烧三把火、新官要理旧账,这样很多区域新官上任都是延续传统的模式,即招商引资,进行大规模的基建,维持本地方数据的繁荣。新官还要理旧账,首先就是要把数据的水分挤掉,所以很多基数会比以往低。所以,因为一些复杂效应的存在导致宏观经济预测的信息判断很难。从全球的数据看,当前世界的工业出现复苏,工业的产能利用率已经超过75%,而中国的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80%,美国现在是70%多,这种同步说明全球实体经济的复苏很扎实,与贸易参数、投资参数、消费参数的反弹同步。同时,很多其他的参数跟世界也具有同步性,其中一个体现就是物价水平。美国物价水平达到2.2,核心CPI达到1.8,中国已经达到了2.9,核心CPI已经突破2的水平。同时像印度这些国家,物价水平已经达到5.4。因此,全球的供给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相对饱和充分的状态,这一轮的物价水平回升在某种程度上是需求扩张导致的。所以,实体经济在短期、中短期的向好应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第二个是全球股市的振荡。全球化危机之后金融周期步入一个新的状态,复苏过程中的政策刺激和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债务累计,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而这个高点足以在它的局部调整和退出过程中形成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很多顶级学者讨论,2月8号这样股市的震动如果向其它领域蔓延,它可能不是局部可修补的,而是新一轮危机的到来。所以,目前很多国际机构对于全球金融参数极度的关切,因为全球44万亿的影子信贷和接近260万亿的债务水平,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受范围。当前是全球金融周期的下行期,如果说它已经达到一个高点,这种下行就取决于实体经济恢复和金融修复之间的匹配,如果匹配不好,退出政策的度把握不好,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各个国家金融退出政策的协调性。但是众所周知,目前全球最缺乏的正是这种协调性。所以,结论是中国和世界一样都处于金融脆弱期,需要在政策调整中不断的释放过去积累的风险,这是一个中期的共识,并且是一个全球性的共识。

第三个是中国与世界的对比。比如,在这一轮危机中,美国经济的低点出现在2012年、2013年间,中国经济的低点则出现在2015年,欧洲经济的低点也基本上是2015年。如果把大危机剔除掉,或者把2010年当成刺激之后的反弹,那么在周期变化中我国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世界处于什么样位置?这个问题很重要。目前,美国经济高点已过,IMF的报告中就指出,2019年世界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还在下滑,实体增速也会回落。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按照不同类型的测算,2017年、2018年的潜在增速已经低于实际增速,产出缺口、正向缺口开始出现。第二,产能接近危机前的水平,已经利用的差不多。第三,趋势性的增长能力并没有扩张,从2015年世界经济的底部到现在,整个世界的全要素生产率没有提升。因此,对于未来世界经济大家比较悲观,认为金融问题是导致这一轮全球复苏期不明显、繁荣期短暂的主要原因。对于中国,世界经济传递中,中国总是慢半拍,复苏也慢半拍。我国过去采取的大力度政策刺激都要有一个消化期。因此,未来几年第二轮稳增长政策的消化期会到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急剧攀升。另外,金融控股公司的交叉风险是这几年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现在不仅是国有企业,大型的民营企业的超级航空母舰内部的财务问题一旦显现,振动将非常厉害。现在民营企业也是一样大而不倒,不会因为简单的政策调整就退出的。

总之,根据以上的判断,世界正在接近高点,中国虽然慢半拍,但周期性的高点会出现,而趋势性的回落还没有刹住车,人口老龄化、结构性的问题依然存在。对此,政策一定要有更高的前瞻性。

对于改革的问题,目前中国经济的改革需要关注四点:

第一,目前改革的节奏、力度、方案把握的非常好,但是社会对于改革的评价并不一致。实际上,真正的大改革需要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有改革的权威;二是抓住始点;三是有科学的方案和可靠的改革传递机制。

第二,制度调整多,但是实质性的利益调整少。目前任意决定的制度太多,如果能够在权利的框架下进行调整,真正形成习总书记强调的“有为有建高效的政府”,这样改革才能走的更远。

第三,顶层设计多,但真正的顶层设计少。顶层设计应该能够创造一种新的改革的动力机制,要指明政策的正确方向和改革的价值的方向,这才是真正的顶层设计。

第四,目前改革进入深水期,但深水期不仅要面对制度复杂性、利益的复杂性,还要面对历史复杂性。任何一场改革都牵扯到对历史的清理,特别是对于改革本身,它是逆时的一种延续。因此,要建立改革的激励体系,我们就要区分复杂制度的改革与传统回归之间的关系。

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经验,会看到经济体制的改革核心不在于经济体制本身,而在于政府改革,在于社会改革、社会建设。所以这一轮改革的真正的突破口就是改革要有勇气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改革重要的落脚点在于国有企业,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平衡好几个关系:第一个就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二个就是国有与民营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就是国内与国际的关系。这三大关系不平衡,中国经济的巨轮就很难在新时代的航程里走的快、走的好。但是这三大关系中最重要的还是政府与市场,而政府与市场最重要的落脚点是政府自身。

下一阶段的改革就是要重新定义顶层设计的内涵;要在基层创新的激励相容的体系下努力;现在需要对于关键领域的改革多一些耐心,需要换位思考和多角度的考量。

马光远:冷静看待2018年开局的各项数据


虽然我们所看到的数据很好,但事实上可能没有那么好。我认为未来很有可能会有所回落。例如房地产,一二月份的投资数据高,跟其它的房地产数据相悖离,新房开工的增速下降4.1个百分点,房地产的销售额增速为4.1%,这是三年以来的低点。整体来看,房地产今年最大的危险不是房价上涨,而是政府的政策可能过于严厉,进而导致房地产市场整体温度下降,对整个宏观经济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房地产调控的理性问题,房子从炒到住需要时间、需要配套改革,不能一蹴而就。

另外一个问题是“天花板”问题。过去两年经济整体表现不错,但是在“繁华”的背后,我却看到“苍白的现实”——目前很多东西都是在玩概念,如最近炒的很热的区块链,互联网领域最近都在谈新零售等等。经过市场的“爆炒”,很多根本性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在突破实质性的障碍时,宏观经济走势可能出现下跌情况。当所看到数据非常好的时候,我们不能对整个数据太乐观。在经济向好的时候大家预测未来会更好,经济变差的时候大家预测未来会更差,这是所有人都会犯的问题。但目前通过一些前瞻性的指标把未来看得更清楚,我觉得现在还做不到,类似于气象行业,依旧会预测失误。我感觉今年大家太乐观,尽管有些数据在回升,但依然有些指标明显在下降。

对于改革而言,我认为中国改革最有效的地方应该民间自发的、自下而上的,这是过去40年我国改革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今天我觉得有几个问题可能很重要:

第一个是什么叫改革?我们发现大家都在谈改革,但有些人对改革的定义是完全相反的,有些人谈的改革在观念上可能是反改革的,它的方向背道而驰。所以,我认为对于改革真正含义应该有个共识。

第二个是改革不仅需要顶层设计,更需要具体到每一个改革的细节上。比如房地产,从1998年到今天为止已经20年,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房地产最重要的调控就是房地产制度的改革。我们面临着房地产制度的二次改革,到今天为止,这个改革的架构中,无论是长效机制,还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住房制度,都还是比较单薄的,到了具体的层面,也是比较单薄的,包括目前的房地产税问题。

所以,当前形成改革共识很重要,不能背道而驰。改革过程中,顶层设计虽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真正具体的、重大突破的改革。

陈卫东:新动能对中国经济企稳有着积极影响


到目前为止,今年中国宏观经济的表现符合我们的整体预测,尤其是前年的预测。今天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一是周期性的因素,全球的周期性因素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有正面积极效应,在今年前三个月逐渐的体现出来;二个是新动能对于中国经济的企稳发生积极影响。

就全球的周期性因素来看,明显全球经济有复苏的势头,尤其是欧洲经济复苏的到来,美国经济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所以我们认为今年全球的经济增长速度会达到3.7%左右,全球国际贸易的增长会到4%,高于前5年的平均值3.3%,全球的直接投资保持在3%左右的增长速度。从这样的大背景看,其最大的影响就是对中国贸易增长的影响。但是我们也看到,最新出口PMI的订单预期已经开始有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各个国家的贸易战,尤其是中美的贸易摩擦,可能会对中国贸易的发展有负面的影响。总体上看,我们认为今年的出口增长还是会在7%以上,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仍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从新动能的因素来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消费品而言,新型消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品质升级的消费;一个是与通用器材、汽车相关的产品、服务化的消费,如文化娱乐、休闲娱乐、医疗保健、医疗卫生。明显可以感觉到这几年中国的品质类的消费和新型消费增长势头非常高,十多年来品质升级的消费占比一直呈上升的态势,目前占比已经达到54%,而传统类的消费占比下降到了46%。在品质类消费里主要类别增速在10%以上的,比如体育、娱乐用品的消费去年达到15.6%,化妆类达到13.5%。另外一个占比比较大的是汽车消费,这两年有所放缓,其中新能源汽车消费速度较快,去年的增长是53%。其次表现在服务类消费增长方面,以两个数据为例,一个是电影的总票房去年增长13%,另外一个是国内的旅游人数去年达到了51亿人次,增长14%,旅游总收入达到53万亿,增长了13%。可见新型消费在中国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

2018年到底还具不具有增长潜力,我个人认为还是具备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大概6%-7%,在全球范围来看还是处于一个很高的增长速度。另外,今年实行了一些提高居民收入的措施,比如提高退休人员养老基金,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增加子女教育、大病医疗费用的扣除,还实行了一些促消费的政策,比如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延长三年,取消二手车的限行政策,推动网购快递的发展,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持新消费在今年新一轮的增长。

在工业和投资业的增长上,工业领域新型领域正在快速增长,包括新型工业服务业的增长速度都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需要特别强调的就是,新型产业的投资方面也是值得关注的。从2017年来,基础设施增长19%,但在整个投资中占比20.2%,房地产的投资7%,占投资的17.4%,新动能的行业增长速度16.9%,占比达到16.9%。如果房地产进一步保持适当的控制,对它的投资限量在新动能产业投资的补充作用下是可以替代的。现在房地产投资占比在固定资产中的占比是17.4%,新动能产业占比16.9%,差别很小。就投资来看,新动能这样的产业其实对未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018年还有一些投资增长的空间,主要在于农村设施的改善,包括供水、供电、信息技术的改善、投资,还会有20万公里的农村公路投资,这些都会推动投资的发展。还有一个就是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和升级工作,去年在这方面投资大概9.3万亿,增长速度是16%,今年可能还会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增长速度。新型城镇化方面包括管网建设等,都是比较大的投资项目。另外,在税负问题上,国家在投资的减税方面将会在2018年进一步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千多亿元,为市场主体减轻非税负担3千多亿,还要鼓励民间投资。所以,投资这一部分的增长能够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区间。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就是CPI的价格增长,应该说从目前整体状况,可能CPI不会成为一个马上值得关注的问题,不会马上到了通货膨胀的程度,但是依然有些因素和变化值得关注,比如前两个月的CPI增长值是10左右的增长,但是整个大的全球的形势和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还是值得关注,比如大宗商品价格,近三年以来一直处于上涨的态势,已经达到较高点,因为中国的去产能导致钢材、煤炭价格进一步上涨,所以PPI上涨了将近一年多的时间。其实有一个机制一直存疑,即这些价格的上涨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传达到CPI价格上涨的机制,M2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它是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另外,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它一旦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上涨一定会成为影响通货膨胀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我们也要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它会成为CPI增长的压力。当然现在最有利的因素就是M2处于比较低的增长,从历史上来看,M2的增长和CPI的增长有相关性。但是,上述的PPI、大宗商品都会成为CPI增长的现实要素。

对于中国的改革,现阶段有三个关键词:一个是质量的问题,要积极发展质量;第二个是创新的问题,要产生合力;第三个追求美好的生活,所有人追求美好的生活。这三个词可以推动传统经济的升级,推动新经济的发展。其实,这涉及到制度、政策的问题,更涉及到落实、个体行为的行为主体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各个层面都有很多可以做的。比如,创新现在成为大家的共识,国家也有政策,但是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各个层面上出现的掣肘在什么地方,是不是都不符合口味,还是百分之百的落地了?所以要反思很多制度的时候,要看是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是不是制度落实的问题,还是具体到人的行为规范的问题,这都是要有所思考的。

张永军:中国出口稳定增长带动宏观经济企稳


今年前两个月的数据比预期的确实好一些,例如工业增长达到7.2%,这也是近几年比较少见的高增长速度。2017年,投资整体上呈现下滑的态势,今年的一、二月份有所反弹,出口的增速也比较高,明显的超出进口的增长速度。

在投资方面,今年的一、二月份有所反弹,但投资规模比三月份小得多。尽管一月份投资规模有一定回升,但是对经济会造成多大的影响,而且这趋势是否会继续保持,这些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另外,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投资的反弹跟房地产投资增速的反弹有很强关系。在政府严控房地产的发展,明确“房子是用来住的”的指导思想下,房地产投资能否持续是一个问题。

近几年,基础设施的增长一直比较高,今年一、二月份是16%左右的增速。基础设施增速的持续高速增长,这跟政府的作用有很大关系。但是,今年中央政府明确强调防控金融风险,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由于地方政府目前债务负担依然较重,由政府推动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这很可能对未来基础设施的投资带来影响。

在出口方面,第一,出口的增长能够保持下去。中国的出口正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增长态势,而且比前些年增长的速度要快。这反应出全球对于整个商品的需求依然保持相对较旺的增长态势,全球的需求增长的态势短期内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不大。第二,人民币汇率变化使得出口形势比较好。2016年下半年到2017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实际上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跌,这个贬值的情况对于出口有一个滞后的效应。从人民币对外汇率的指数来看,一直到前几个月人民币汇率都处于近几年相对较低的水平,而近期人民币汇率升值得比较厉害,国际银行新编的人民币指数突破125,这中变化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会有一定的影响。目前,所看到的出口较快增长,决定因素就是外部需求的好转和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第三,进出口还受到世界上主要的几个经济体政策走向以及政策力度的影响,但政策走向与力度目前无法准确把握。例如美国,一方面在货币政策上收缩货币政策,这个对于经济有紧缩的效应;另一方面美国又实行减税,这是刺激性的财政政策。这两种搭配与过去存在一定变化,这样的变化到底对整个的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需要做出明确的分析。另外,美元走势也会影响我国的进出口。近期美元汇率出现持续走低的现象,但是现在略微有所回升,处在相对低位的位置上徘徊。美元下一步的走势怎么样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会有影响,间接的也会影响进出口。今年的一、二月份,我国的出口的增速明显的高于进口的增速,这其中可能就有美元汇率、大宗商品价格变化、人民币汇率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因素叠加后的影响是可以观测的,但是这几方面的因素独立与整体的影响依旧把握的不准确,需要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继续关注。

因此总体来看,一、二月份数据总体上要比原来预期的好一些。从整个中国经济整个运行情况来讲,从原来10%左右的增速,经过几年的调整,到目前6.5%的增速。这体现出中国经济的转化过程是比较成功的,而且这种状况能够持续保持,短期依旧会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出现波动,但是通过宏观调控可以熨平这些不良的波动,使它保持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

对于中国经济的改革问题,当前国内的问题很多,需要改革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我认为城镇化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大的推动力就是城镇化,跟城镇化有关的领域都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改革,例如城镇化从前面来看,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或者从小城市到了大城市,那么你就会面临你的子女上学、落户、社保和医保等问题。城镇化方面现在有很多问题,我们的研究不仅滞后,而且滞后得很明显。从后面看,当很多人从农村到城市后,农村的问题如何解决,如承包问题如何解决,农村宅基地的问题和外来务工人员社保的转移问题等等。

城镇化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体制的改革,还有工作方式与方法的改进,例如扶贫问题。十九大提出了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如何将这两方面相结合,使它的效果能更好。例如现在投入大力解决扶贫,政府可以尝试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环保等等类似这些问题都一并解决,这样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会更快,而且更可持续。

(发言为嘉宾3月17日上午在人大国发院“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上的即席讲话,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核。)

报道链接:

中国新闻网:https://news.sina.cn/2018-03-17/detail-ifysiwqz6234701.d.html?from=wap

中国经济网:http://m.ce.cn/bwzg/201803/18/t20180318_28512642.s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中国证券报:http://news.cnstock.com/news,yw-201803-4199828.htm

第一财经日报:https://m.yicai.com/news/5407377.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上海证券报:http://news.cnstock.com/news,bwkx-201803-4199647.htm?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经济参考报: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8-03-21/doc-ifysmxmm2100552.shtml

华夏时报:http://m.chinatimes.cc/article/75420.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8/0319/c1004-29876594.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腾讯网:https://xw.qq.com/finance/20180319029659/FIN2018031902965900

腾讯网:http://finance.qq.com/original/caijingzhiku/rdgfy.html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层

电 话:010-62511246

传 真:010-62511246

网 站:http://nads.ruc.edu.cn

E-mail:rucnads@ruc.edu.cn(行政事务)

              nads04@ruc.edu.cn(媒体联络)

新媒体链接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