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 16

“全媒体时代的智库建设与战略传播”圆桌论坛观点精粹

发布时间:2019-05-16

2019年5月1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人大新闻学院协办的“全媒体时代的智库建设与战略传播”圆桌论坛成功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球出席论坛并致辞,人大国发院执行院长严金明主持了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参事室、军事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央党校报刊社、中国日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国网等智库、学界、媒体的近20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中国智库如何提升思想创新能力”以及“全媒体时代智库如何做好战略传播”这两大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以下内容是此次圆桌讨论的观点精粹(一),研讨学者有:严金明、王浩、荆林波、王晓辉、周勇、杨英杰、张立平、蔡闯。


严金明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近现代历史上,任何国家的崛起都必然伴随着思想的崛起,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正在探索一条史无前例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思想的崛起意义更加重大。人大国发院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为指导,以“四个全面”战略为研究框架,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特色研究领域,通过机制和体制创新,整合中国人民大学优质智库研究资源而打造的“小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

自成立以来,人大国发院秉承“国家战略、全球视野、决策咨询、舆论引导”的愿景,聚焦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建言献策,为党和国家有关部门提供智力支持。就在前两天,国发院召开了中美双边贸易关系专题研讨会,专家们对中美贸易磋商下一步走向、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展开深入研讨,充分展示了国家高端智库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


王浩  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

急剧变化的全球大图景和国家发展蓝图在重新定义中国媒体和智库的使命与担当。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智库建设,将其作为打造思想大国、提升中国价值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抓手,从而推进高端智库建设进入提速期和快车道。近几年中国的智库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但是与国家赋予的使命相比,我们的综合能力和本领还不够,智库和媒体都要沉下心来扎实推进能力建设,形成与我们预期的使命和担当相匹配的治理水平,大规模提升与国际社会对话和沟通的能力。

智库的思想成果和智慧是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国际传播的重大内容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智库和媒体的终极使命是一致的,这也是二者融合发展的一个根本动因。在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软实力航程之中,媒体是船,使命导向是帆,智库思想产品和内容就是我们这个船的压舱石。


周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智库和媒体之间如何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媒体传播的角度来看,过去20年来,我们的对外传播从力量和布局上已经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国际舆论场上西强东弱的格局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西方舆论界思想概念顶层设计为舆论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武器。中国媒体的信息传播需要思想的支撑,需要中国智库不断提出创新思想,让我们的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上有更多思想武器,进而牢牢锁定舆论议程。

另外,中国智库的战略传播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传播者,他们应是具有全媒体传播能力,能够理解智库的政策研究、战略研究思想的传播者,并且能够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人大新闻学院开设了“一带一路”全英文硕士班和国际新闻硕士人才培养项目,另外,新闻学院还启动了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别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对象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扎实推进高素质传播人才培养战略。


荆林波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

当前中国智库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第一,国家对高端智库的需求是多样的,而智库研究员受专业所限,研究比较单一,二者存在一定的冲突;第二,思想产品的产出和应急性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第三,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的智库研究方法和手段都面临巨大的挑战,田野文献式研究不能满足智库研究的需求。

智库战略传播所涉及的四个维度,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和挑战。首先,决策影响力。智库要影响高层决策者,但智库往往与决策者距离甚远;其次,学术传播力。学术影响力是决策影响力很重要的支撑,智库产品如果不能在学术上构建影响力,很难形成决策影响力;第三,社会传播力。今天的受众习惯碎片化阅读、移动端阅读,标题党也有一定市场。智库成果如果不能根据新的舆论生态进行内容和手段的转化调整,传播就很难打动受众;最后,国际传播力。我们的智库成果目前基本还是以中文为主,加之跨文化语境的问题,智库的国际化传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王晓辉 中国网总编辑

对于智库传播,不仅要重视“议题设置”,解决“说什么”的问题;还要思考“怎么说”,这意味智库传播中话语体系的建设。当然,构建话语体系不止是智库的事情,还需要国家的经济、军事、文化等各要素的支持,只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才能构建出自己的话语体系。

智库传播的重要性在全媒体时代更加凸显。信息量的暴增,传播主体的广泛,互动方式的多样,特别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以及类似“朋友圈”等小范围内的社群传播,全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传播规律发生了变化,并且其迭代速率也越来越快。在这种传播环境下,以“思想产出”为立足之本的智库需要加强与专业媒体的合作。智库本身虽然也蕴含着较强的媒体属性,但智库仍然需要通过现场调研、传播实践等途径,与媒体更紧密的结合起来,用更专业的媒体手段实现智库思想的高效传播。

中国智库在国际传播中也承担着重要角色,需要注重表达方式上的优化,更好的将中国观点、中国立场传播出去。


杨英杰  中央党校报社副社长

当前的中美贸易冲突,需要我们从战略和战术层面进行思考。总书记讲,“风吹浪打,大海仍然在那里”,如果大家的站位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经历了坎坷而又光明的发展道路,很多大风大浪我们都安然度过。从战略上讲,若干年后再回头看中美贸易冲突,可能只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言只是一个小坎。但是,在战术层面,我们怎么看、怎么应对?智库应该如何发声、如何建言献策?这些需要我们的智库专家认真思考。

我们的学者、智库和媒体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要有自己的思想创新。智库战略传播方面,为什么我们提出的一些概念在国际上得不到有力的回应和认可呢?中华文明、儒家思想几千年来有极强的包容性,我们甚至对侵略过我们的国家以德报怨,为什么有的国家对我们始终存有敌对和恐惧?这背后不仅是因为利益和物质原因还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等问题。所以我们智库在传播过程中,要找到与国际社会的契合点和共同点。我们要深入研究、认真总结,到底要发出什么声音,怎么样发声。


张立平 国务院参事室副司长

全媒体时代对我们的传播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和挑战。首先要精准定位我们的传播受众,并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地传播,才能确保传播的理想效果。

全媒体时代的智库建设,首要的还是创新力的问题。智库的创新力在哪里?应该是自由的思想。改革开放最大的突破就是让思想迸发出更多创造活力。其次,我们还需要批判性思维。我们当前所面对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也需要我们进行批判性的回溯和反思,进一步校准智库研究和咨政的方向。此外,思想的创新还需要我们推进多学科、跨领域、跨专业的融合研究,提供复合学科的支撑力,从而在研究和决策咨询中实现多领域的统筹协调,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及社会进步。

作为智库专家学者,要理性、冷静的分析问题,通过扎实的研究和战略分析说话,用逻辑的力量来说服,谋求与媒体的深度合作与共赢。


蔡闯 光明日报社评论部主任

全媒体时代,万物互联,传播技术极大发展,信息传播变得容易了。与此同时,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化训练和专业化操作仍是这个时代非常重要和稀缺的传播资源。总书记指出,主流媒体守土有责,更要守土尽责,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牢牢掌握舆论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全媒体时代的传播,内容仍然是重中之重。主流媒体的传播内容是舆论引导的首要因素,因此更需要与智库有更紧密的结合。智库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和思想是主流媒体净化舆论场、引导舆论、弘扬主旋律、倡导主流价值观的有力支撑。总书记强调媒体要增强“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增强“四力”是优化传播内容的唯一途径,而与智库联系是增强“四力”的捷径。是优化传播内容最为快捷的有效途径。


以下内容是此次圆桌讨论的观点精粹(二),研讨学者有:宋建武、史安斌、王莉丽、赵小卓、王文、于今、邹明、朱旭峰



宋建武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宣部媒体融合专家组成员

对于当前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智库不仅要做分析判断还要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而且是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智库行业在近些年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但是要想做强做大,中立思维和开放性思维必须坚持。中立思维可以有效摆脱预设立场,从而以较强的分析能力、架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有效完成咨政启民的使命。

智库的战略传播,要加强目标导向,要有配套的传播策略和方案。媒体融合的观点也适用于智库的发展与创新,智库发展要更多依靠新技术与新应用,依靠大数据,把事物发展规律认识得更清楚,把发展模型做得更科学,尤其是多学科模型的叠加,从而真正解决跨学科融合的现实问题。


史安斌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媒体和智库现在越来越走向融合,美国的智库在全球舆论传播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可以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媒体的作用。这些年,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都有明显的进步。

近几年来,全媒体的概念深入人心。中国智库在全媒体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具体而言,可以从这些角度进一步加强:第一,打造具有标识度的品牌和智库自己的核心意见领袖,目前我们的智库还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缺乏鲜明的品牌意识,这是我们的短板所在;第二,目前智库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和政策咨询,但智库不能满足于提供信息、知识、建议或者一些对策,而是要帮助民众形成相对统一的认知框架,这是智库未来努力的方向;第三,我们的智库还要提升话语引领的作用。智库在概念的创新以及观点的表达上应该有更多空间和可为之处。另外,智库应该有更灵活的用人机制,吸纳更多社会化人才参与建设和传播。最后一点,除了“人云亦云”的问题外,还有“不知所云”的问题,在目前这样一种传播生态,我们要摒弃人云亦云、不知所云的传播误区,用媒体化思维、传播思路来让中国智库建设提升更高的水平。


王莉丽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智库作为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机构、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其核心功能是进行政策与战略研究,并在思想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战略传播。当前中国正处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上,智库在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全球发展战略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经历了近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智库的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国际关系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中国智库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通过以人才为核心提升思想创新力,通过有效运用全媒体提升战略传播效果。


赵小卓 北京香山论坛秘书处办公室主任、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目前在国家安全领域,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的对抗愈演愈烈。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全媒体时代智库的战略传播:

首先,要加强智库和媒体的融合、交流和相互支持,对外传播要进一步增强学术含量,用系统、全面的信息增强传播效果,用客观性的事实信息增强说服效果,降低情绪化的传播内容所造成的舆论场的对立。其次,应该适当增加透明度。随着中国不断的发展壮大,我们要兼顾国内国际舆论场的规则和特点,寻找双方的契合点和共性,更有效地输出中国智慧和方案。最后,战略传播要保持一定的平衡性。


王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在国际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让全世界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中国智库的作用非常重要。从这个角度上讲,我有三个观点与大家分享:

首先,中美贸易冲突背后就是智库的思想竞争,这是一场隐形但却实实在在的竞争。智库以思想产品为载体,媒体传播为手段,服务决策为目标,争夺国际话语权为主要平台。但是,我们多数智库学者可能还认识不够,准备不足。其次,中国智库的全媒体建设已经起步,整体效果刚刚显现。中国智库也越来越重视国际传播,但是当前因为各种原因,限制了智库在国际活动和媒体上的声音。第三,加强智库建设首先要加强人才建设,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容错精神。


于今  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

就智库如何提升思想创新能力,我有几点建议:要加强智库研究的独立性;加强对现实问题的实事求是分析,加强对客观规律的分析和把握;积极挖掘高水平人才,重视交叉学科方面人才的选拔;完善智库的“旋转门”机制,建立政府机构和智库之间的协调和深入对接;智库研究应注重调查研究,并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智库战略传播从宏观层面上,首先应树立国家安全观。从微观层面上看,智库要建立涵盖广泛的全媒体传播系统平台,加强智库之间的交流与成果共享。同时要警惕智库的过度媒体化。更要重视国际交流,增进中国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邹明 凤凰网总编辑

智库传播的出发点是要维护国家利益,智库建设要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思维。从媒体的角度而言,智库应该加强媒体运营,不断提升传播力,通过战略传播形成自身独特的智库品牌。全媒体时代,智库还应关注新媒体的运营模式和规律,投入专门的力量提升其品牌影响力。

智库和媒体之间,可以紧密合作、相互裨益。媒体的智库化建设也大有可期。凤凰网的“政能亮”栏目开办以来,有特定的传播对象和服务渠道。不仅具有传播力,还有着监督力、调研力以及培训地方官员政务能力的功能。凤凰也在不断思考如何为媒体的智库化建设增加更多经验。


朱旭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我主要分享关于三个问题的思考。第一是智库与媒体的关系。当前,社交媒体已经大大改变了我们的传播方式和生活方式。已有不少智库开始投入大量精力去管理和运营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提升社会化传播能力。第二,智库建设是为了影响力。影响和传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播是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核心是影响,影响的核心是说服人。如果从说服这个角度来看,学术成果、政策内参和公开的媒体报道有着本质上的共性,其关键在于逻辑是不是有说服力,事实是否能够站得住脚。因此,如果我们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了,中国智库的影响力自然就能提高。第三,国际传播的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很重要的在于概念化的能力。这一点,我们的智库和媒体都有待加强。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层

电 话:010-62511246

传 真:010-62511246

网 站:http://nads.ruc.edu.cn

E-mail:rucnads@ruc.edu.cn(行政事务)

              nads04@ruc.edu.cn(媒体联络)

新媒体链接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