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系列圆桌会议——中国与斯里兰卡战略对话:“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发布时间:2018-08-062018年7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与斯里兰卡探路者基金会(Pathfinder Foundation)和斯里兰卡佩拉德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radeniya)在斯里兰卡康提佩拉德尼亚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联合举办了主题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中国与斯里兰卡战略对话。
作为印度洋上的岛国,斯里兰卡有着悠久的贸易传统和特殊的地理优势,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关键节点国家。近年来,中国对斯里兰卡投资呈加速发展态势,2017年为斯里兰卡外国直接投资最大来源国。“一带一路”倡议为两国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了新的机遇。此次会议着重研究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地区的落地方式,探讨绿色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作用,识别中国与斯里兰卡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重点,分析合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国发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许勤华,国发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副教授王克等人大国发院研究员出席了此次会议。参加会议的斯里兰卡方专家有佩拉德尼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院院长O.G.Dayaratne Banda,探路者基金会执行董事Luxman Siriwardhana,基金会中国-斯里兰卡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赵莹,斯里兰卡外交部双边关系秘书Sumith Nakandala,科隆坡港口城市发展项目负责人W.A.D.D. Wijesooriya,斯里兰卡中央环境管理局污染控制副局长Sanjaya Rathnayake和凯拉尼亚大学林业与环境科学教授Hemanthi Ranasinghe等著名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商业代表,以及来自佩拉德尼亚大学的多名研究人员。
会议分“‘一带一路’倡议:概念框架与政策视角”,“‘一带一路’参与国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收益”、“环境问题与关注:‘一带一路’经验”三个单元,双方进行了充分研讨和深入交流。
佩拉德尼亚大学副校长Upul Disanayake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斯里兰卡普遍认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事务的重要参与方,斯里兰卡愿意与中国加强合作,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将自身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节点,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贡献。他还表示,佩拉德尼亚大学希望以此次战略对话为起点,在中国与斯里兰卡人文交流合作机制下,与中国人民大学加强合作,逐步建立双边学生交流和研究人员互访机制,开展联合研究和政策对话,共同推动中国和斯里兰卡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框架下的合作。
人大国发院副院长许勤华教授作为联合主办方代表,在致辞中指出,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国发院在学校支持下,致力于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与社会进步。人大国发院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心,积极开展国别研究,以深入扎实的研究,促进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与认同。人大国发院刚于7月25日在北京与阿布扎比金融服务监管局联合主办了中国-阿联酋战略对话,7月27日又在斯里兰卡与斯里兰卡合作方联合主办中国-斯里兰卡战略对话。人大国发院希望以这两次战略对话为契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高校与智库间合作,通过在国内外举办“一带一路”系列圆桌会议,促进国际合作研究、加强学术界的人心相通。
时殷弘教授在题为“中国-斯里兰卡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前景展望”的演讲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扩大和深化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参与有着重要意义。他指出,中国充分认识到在他国主权土地上建设基础设施系统的固有敏感性,诚心诚意地将沿线国家的实际需要纳入考虑,同时高度重视合作项目的盈利能力和长期可持续性。时殷弘教授建议,要真正探寻“一带一路”国家各自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由中国来界定他们需要什么。
在题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重点与路径”的演讲中,国发院研究员王克表示,斯里兰卡面临洪水、干旱、地质灾害、海平面上升和龙卷风等气候变化挑战,斯里兰卡在向联合国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NDC)文件中提出了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合作需求,重点领域包括可再生能源、能效提升、可持续交通、农林畜牧业管理等。中国在向创新发展路径转型的过程中,有机会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合作,向斯里兰卡等国家展示可持续的发展框架,分享经验,使得其他国家避免依赖传统的高碳增长模式,追求更低排放、低污染的创新、高效的发展道路,并推动全球低碳发展转型。
来自佩拉德尼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院的Sisira Pinnawala教授进行了题为“‘一带一路’展望:改变能源动态,地缘政治和绿色发展”的演讲。Pinnawala教授分析了传统化石能源的供给垄断和价格波动问题,并点明发展中国家经济更易受石油价格波动影响的特点。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而美国等少数国家在控制市场的同时采用越来越孤立的政策和新技术发现,重新强调化石燃料的生产,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一带一路”合作机制是斯里兰卡进行绿色能源转型的机会。
佩拉德尼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院院长O.G.Dayaratne Banda发表了以“如何在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下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影响:机遇与挑战”为题的演讲。Dayaratne Banda教授认为,斯里兰卡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心港口之一,拥有广阔的经济发展前景,同时也面临着国内人均GDP增速下滑的压力。斯里兰卡正在寻求维持其经济增速的科学和技术手段以跳出低生产效率陷阱,而中国拥有相应的投资意愿、投资计划和技术(尤其是光伏)。Dayaratne Banda教授也提出,“一带一路”带来的投资潜力可能引发一些潜在问题,斯里兰卡应在可持续经济发展背景下利用光伏发电等技术尽可能减少经济发展中的负面环境影响。这一点和“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宗旨是吻合的。凯拉尼亚大学林业与环境科学教授Hemanthi Ranasinghe也以“中国支持的斯里兰卡发展项目:环境学家视角”为题进行了分享。
在“环境问题与关注:‘一带一路’经验”这一环节的相关讨论中,斯里兰卡前环境主管部门主席Charitha Herath博士就斯里兰卡的环境政策、法规与实践发表了演讲,探路者基金会中国-斯里兰卡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赵莹则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在制定海外投资环境指南与标准等方面的进展。佩拉德尼亚大学工程学教授Shameen Jinadasa博士介绍了中斯两国在绿色发展中的技术应用。
两国专家一致认为,绿色发展将是推进中国与斯里兰卡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两国合作的重点领域,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与供需要求。双方商定,未来将就“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相关主题继续开展对话,希冀能够形成年度交流机制。此次会议在斯里兰卡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会议结束以后,人大国发院代表团还实地考察了中国在斯里兰卡投资项目科伦坡港和汉班托塔港的实施进展与存在的问题。
此次赴斯里兰卡参加圆桌会议并实地调研,是国发院牵头承担的国家社科重大专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别信息据库建设》的国际调研活动之一,会议成果及调研报告将有力支持斯里兰卡国别报告的撰写。“一带一路”系列圆桌会议,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继倡议并成功成立世界大学智库联盟之后的又一创新性智库国际合作和公共外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