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首善论坛•第1期:线性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8-10-082018年9月29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文化首善论坛•第1期:线性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顺利召开。“文化首善论坛”是《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2017年-2035年)》课题成果展示、讨论和深化的重要载体,该课题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委托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承担。
课题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教授首先做开场发言,王琪延教授从文化中心在北京建设“四个中心”中的地位和价值切入,介绍了课题背景与“文化首善论坛”的缘起,强调“文化首善论坛”未来要成为研究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相关研究成果展示、学术交流和咨政建言的重要平台。
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驻中国代表李光涵博士以“线状遗产与文化线路”为题,首先从理论层面对“线性文化遗产”的类型与功能进行了解读。线性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在视觉形态或空间形态分类框架下的特殊文化遗产,是沿线文化遗产的“集合体”与跨文化、跨文明的“联系纽带”。线性遗产很重要一个特点是“以线涵点”,以北京为某一个文化特点为辐射中心,去关注更大尺度、更大区域的整体情况,通过共同性的连接,才能更好地推动资源整合,以实现更广泛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著名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教授以“北京世界级线性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为题,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结合新文脉理论重新解读了线性文化遗产在北京文化中心建设中的价值。在全球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大趋势下,线性文化遗产应当成为北京组作为世界城市、全国文化中心的理论基础和文化基础。线性文化遗产是沿线城市文化共识和物理勾连的内核,也是全线联动的文化纽带,因而线性文化遗产是北京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形成发散式辐射影响的历史文化依据。
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孙劲松主任以“中轴线申遗与建设”为题,介绍了中轴线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价值。北京中轴线既是古都北京的中心标志,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长、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轴线,在传统城市空间和功能组织秩序上起了统领的作用。“中轴线隐藏了中华文明的连绵不断的文明密码”,是承载中华文明都城变迁和文化演化、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
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理事蔡蕃教授以史为证,系统介绍了大运河文化带的形成演变过程,并认为北京大运河文化带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遗迹,更对古都文脉的形成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首都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京杭大运河带来的全国各地文化的大交流与大融合。大运河与其他文化系统一脉相连、一脉相承的历史价值,将成为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历史依据和文化基础。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院长张宝秀教授认为长城的修建历史,就是民族融合的历史,从燕长城、到北朝长城、再到明长城的变迁,记录了各民族融合越来越深入的过程。长城文化带是北京作为三大地理单元和三大文化区交汇的最典型代表,要站在民族文化自信的一个代表、一个载体、一个象征这样的高度来重新认识长城文化带。在这样的高度来落实总规,可以尝试用“环首都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进行统一规划、统一保护和统一传承利用。
北京市研究会会长李建平教授以解读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来龙去脉入题,认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历史地位远远为人们低估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北京的“人之源、都之根”,永定河沿线的人类活动历史可以追溯至300万年前,至于西山,北京城的建设离不开西山,北京人的生活离不开西山。未来,随着雄安新区的崛起和北京城市总规的逐步落地,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也将成为勾连北京历史文化名城、通州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文化廊道,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及其他兄弟院校单位的专家和青年学者共40余人出席了本次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