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国发院举办中澳战略经济对话暨“一带一路”投资友好指数发布会
发布时间:2018-09-279月24日,在中秋佳节之际,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和澳洲国立大学东亚经济研究所共同主办,中澳战略经济对话暨“一带一路”投资友好指数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投资局等机构的官员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深入讨论了中澳双方当前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面临的合作机遇和前景,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范围内的推进落实问题,在此次会议中发布了由国发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课题团队编写的《“一带一路”投资友好指数2018报告》。
本次会议由人民大学国发院副院长、“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许勤华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以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大学为目标,不断增进国际交流、致力于打造高水平国际开放式学术平台。“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国际合作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学校应努力发挥强大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优势,综合各国一流院校的国际视野,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落地。中国人民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有着深厚的友谊。当下正值“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之际,本次发布的“一带一路”投资友好指数是国内首个该类型的指数,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必要性,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在“一带一路”互利共赢的的宗旨下,国发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应当将投资合作的环境及前景描绘出来,提供给相关社会人士和政界精英,以使他们进行正确的决策。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荣休教授,东亚论坛、东亚经济研究所主任彼得•德赖斯代尔(Peter Drysdale)对两校之间的科研合作表达了赞许,并就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其实施中遇到的挑战和变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肯定了人民大学在“一带一路”投资友好指数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这项成果在促进地区和全球研究机构助力经济发展当中的作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主任黄勇认为,“一带一路”投资友好指数对“一带一路”的政策设计、深化落实等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他指出,要深刻理解“一带一路”倡议与时代潮流契合的宏观背景。当今世界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各国发展的诉求非常强烈,然而世界经济的复苏依然艰难曲折,许多国家仍面临发展失衡、治理困境、公平赤字等突出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实现经济独立和民族复兴的诉求十分迫切,而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构想就提供了一种全球治理的方向。“一带一路”建设是全球经济融合的重要载体,是国际产能合作与境外园区合作的推动者,且“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合作成果质量在不断提升。对于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他认为应重视互利共赢、务实合作、共同发展、惠及民生、着重创新等五个方面。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投资局局长苏佩•特拉瓦尼松(Supee Teravaninthorn)认为,亚洲的经济体量在全球经济中非常重要,就新兴国家的增长而言,目前亚洲已成为国际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且根据预测在未来几十年国际经济的增长仍然还会来自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本身有助于维持增长,且有助于解决发展的瓶颈问题。亚洲迅速发展的城镇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大需求。目前亚洲持续增长的基础建设需求和资金供应之间的缺口需要更有效的方式进行资源共享。经济的互联互通会促进市场体量的进一步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一带一路”可以成为地区一体化的新范式,以实现经济的互联互通,减少地区障碍。面对亚洲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遇到的挑战,亚投行已经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未来如果能够进行有效管理,亚投行的资金支持将会极大地有助于缩小融资缺口。
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指数课题负责人罗煜介绍了“一带一路”投资指数的编制过程,以及未来每年发布一期的计划。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课题负责人戴稳胜解读了投资友好指数报告。他指出,“一带一路”投资友好指数由宏观环境、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制度环境、金融服务、国际交往六个维度组成,力求建立更全面的体系化框架,从而准确度量测算“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投资便利化程度与友好水平。报告还展示了在这六个维度中分别排名前十的国家列表。根据研究发现,影响“一带一路”投资友好性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制度环境,这给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提供了一个事前评估的角度,是一个良好的视角和参考。
在圆桌讨论环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东亚经济研究所主任Peter Drysdale、澳大利亚克劳福德领导力论坛主任Allan Gyngell、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甬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围绕“亚太经合组织:重新定位区域合作与双边关系”为主题进行深度对话。与会嘉宾认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模式下,中方坚持互利共赢的宗旨,利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技术和成本上的优势、庞大的产能等,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平台。他们充分肯定了中澳双方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中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作出的努力,尤其是在拉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双边关系、促进全球经济开放、兼具全球战略眼光等方面。但目前双方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以特朗普政府为代表的美国贸易态度的改变,及其带来的经济开放性和自由化受损等后果。因为形势的迫切性,中澳及相关国家应尽可能利用已有的政策框架,充分发挥APEC、G20等经济合作组织已有“防线”的作用,促进、维护开放的贸易体系,保护全球主义等。与会学者还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投资友好指数进行了探讨。
在下午的学术交流版块,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保健云教授从政治、贸易、文化等角度分析了中美贸易争端产生的原因。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澳大利亚—日本研究中心主任Shiro Armstrong发表了关于“全球贸易政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与区域合作议程面临的挑战”的主题演讲,其对RCEP等区域合作组织共同应对贸易战的成效提出了肯定,并对区域联盟实现自由化的模式表达了期许。中国人民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勇先在“澳大利亚对中国的印象与中国对澳大利亚的印象的变迁”主题演讲中回顾了中澳关系的发展,并就气候变化、亚投行建立等近年国际关系领域热门话题进行了分析。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在读经济学博士Stewart Nixon对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在双边合作机制中的积极作用表达了期许。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环境学院副教授王克发表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指数与国别分析研究”的演讲,从生态文化建设角度出发,结合绿色发展等指数探讨了一带一路国家绿色发展的意义。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东亚经济研究所主任Peter Drysdale和国发院副院长许勤华进行了会议总结。他们肯定了本次会议讨论的成果,总结了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回顾了与会者们提出的建议和思考,并对双方进一步的合作交流表达了期待。
本次会议属国发院自倡议成立多边世界大学智库联盟以来,在国家、国别研究社科基金支持下,围绕学校学科和研究优势、围绕“一带一路”国别研究为基础开启的重大创新系列圆桌讨论会议之一,是继2017年4月人大研究团队访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并联合举办第一次研讨会后,再一次举行的系列圆桌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