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国发院举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研究》课题研讨会
发布时间:2018-07-262018年7月26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郑风田及其团队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901A会议室举行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研究》课题学术研讨会议。
经济日报社内参部主任孙世芳、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原副司长黄延信、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张正河、农业部农村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教授蒋和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郁、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倪国华、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刘璐琳、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助理教授余嘉玲等在内的专家出席学术研讨会议。
会议第一个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研究》课题组负责人郑风田介绍了课题总体情况。“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由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负责总协调,中国人民大学负责问卷设计和抽样设计,零点有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执行,调查涵盖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类新型主体。该调查到目前为止开展了两期追踪调查,第一期调查时间为2016年5月~2017年3月,最终获得的总样本为5191个,其中122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样本,1343个家庭农场样本,2017个种养大户样本,609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样本;第二期调查时间为2017年11月~2018年3月,从已有的5191个样本中按比例抽取3000个新型主体样本进行追踪回访,此次调查最终获得新型主体样本3817个,其中包括706个合作社样本,776个家庭农场样本,366个龙头企业样本,1166个种养大户样本,803个传统农户样本。调查地点涉及安徽、北京、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苏、江西、辽宁、内蒙古、山东、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和浙江23个省(区、市)。基于第二期调查数据,中国人民大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研究》课题组围绕土地流转、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精准扶贫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与融资约束、农业新业态等方面形成了多篇报告。
会议第二个阶段,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阮荣平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调查研究》课题组所形成的研究报告向各位与会专家汇报和展示。
会议第三个阶段,参会专家就报告内容依次发表观点。专家一致肯定了课题的总体框架、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意义,希望课题组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充分发挥专业知识和专业优势,深入挖掘两次调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据,整理撰写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与参考价值的报告、论文等成果。同时与会专家在报告完善方面也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黄延信副司长指出,对新主体发展状况的分析中,应更加关注起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在金融需求方面,应进一步分析现有发现的产生原因。张正河教授认为,在企业扶贫方面,应更加突出龙头企业的扶贫参与方式;在农产品质量方面,市民们更关心质量安全,那么农产品供给主体对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心理心态更值得关注。蒋和平教授指出,报告应更加突出重点,对所发现问题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原因分析。陈洁主任认为,报告应更为强调新主体与小农户的比较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结。程郁研究员指出,需要更加突出特色,尤其是对追踪样本部分的发展情况变化应该着重分析。
最后,郑风田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在总结发言中对各位专家提出的精彩建议表示了感谢,并对课题组今后改进的方向进行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