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月 19

“中国能源国际合作论坛2018”成功举办并发布系列能源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18-01-19

1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中国能源国际合作论坛2018:新时代、新机遇、新愿景、新思路”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得到了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国际能源研究所、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等十几家国内外科研机构等的大力支持。论坛共分四个部分,由“报告发布”和“专家讨论”组成,分别就“中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能源国际合作在“一带一路”面临的潜在风险及风险规避“、“中国能源企业如何提升全球竞争力”、“如何加大中国对外能源投资的国家海外利益安全性”等四个议题展开了积极而热烈的讨论,获得了参会者的一致肯定。

论坛发布了《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2016/2017》、《2018“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报告》和《能源企业全球竞争力评估报告2017》三份报告,同时宣布中国地缘政治风险数据库建设的启动。来自中联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能源局、国资委、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投资协会、中石油集团、中石化集团、中海油集团、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广核集团、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国网能源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民德研究院、泛海研究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国际能源专家俱乐部、国际能源署(IEA)、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和切尼尔能源公司的嘉宾出席了论坛。

论坛首先发布了《中国能源国际合作2016/2017》。该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许勤华教授主编,已连续八年出版。报告分为主题篇和地区篇两部分。主题篇对中国的全球能源战略进行了探讨,指出中国的全球能源战略经过建国以来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的发展,现已全面确立。中国的能源实力作为能源战略的基础在不断地增强。从资源、供应、进口、运输、研发和金融等维度来看,优势凸显。已建立起完整的能源工业体系,能源外交取得了重大成效,建立了多个油气国际合作区域,确立了对外能源贸易体系,中国的能源公司也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在能源实力基础上的能源权力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正在逐步分散,由传统的单一核心“油权”转变为“油权”、“供应权”、“需求权”、“技术权”、“金融权”和“碳权”。中国的全球能源战略的目标是将能源实力转换为能源权力即影响力,并以推动能源合作、促进能源革命为使命,通过在“一带一路”地区的能源外交和能源服务,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促进国际能源新秩序的建立。

论坛随后发布了《2018“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报告由人大国发院能源与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编写,本次是连续第三年发布。报告沿用了2017年的分析架构,从经济基础、社会风险、政治风险、中国因素、能源因素和环境风险等六个维度、共37个子指标进行评估。2018年评估结果显示,低政治风险国家为0个,较低政治风险国家为8个,中等政治风险国家为30个,较高政治风险国家为17个,高政治风险国家为9个。与2016年和2017年评估结果相比,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国家增多,低风险、较低风险国家减少。从区域来看,较高风险投资地区未变,仍是南亚和西亚北非。投资风险升高明显的区域是南亚和西亚北非国家。中东欧和东南亚的投资风险仍然较低,独联体国家投资风险较高。

论坛还发布了《能源企业全球竞争力评估报告2017》。这是由中国人自己第一次正式发布的能源企业全球竞争力排行榜及其分析研究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和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能源研究所共同组成的研究团队合作编写并首次发布。报告通过梳理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和评估方法总结已有主要竞争力对比分析的效果,创立了规模、效率、成长、安全和研发等五个一级指标和十二个二级指标的量化分析框架。报告通过对全球700余家能源企业的筛选和量化处理后,形成了“能源企业全球竞争力500强”、“煤炭企业30强”、“油气企业100强”、“电力企业100强”、“新能源企业100强”、“能源装备制造与服务企业20强”和“中国企业100强”。总体来看,与国际企业相比,中国能源企业在规模、成长、研发三方面表现较为突出,新能源企业在全球独领风骚,在效率和安全方面则有待进一步提升。该报告从中国人视角多纬度全面评估全球多行业能源企业,有助于增强中国在世界能源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最后,论坛宣布启动中国地缘政治风险数据库建设。该数据库将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和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海外投资环境研究所共同建设。首次采用统计研究标的国和中国的主流报纸上地缘政治负面词汇的词频来构建月度时间序列地缘政治风险指数,并用此指数来衡量标的国与中国之间发生地缘政治风险的程度。2017年利用该数据库分析方法对中美、中英、中印(度)间的地缘政治风险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地缘政治风险指数与重大地缘政治风险事件的吻合度较高,重大热点事件的影响会延续至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研究结论显示中美报纸中关于中美经济的负面词汇出现的频率在逐渐增加,说明特朗普执政后美中间经济摩擦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中英之间的地缘政治风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而中印间的焦点则集中在军事和政治领域。

原中联部副部长于洪君高度评价了中国人民大学在国际能源研究、人才培养、搭建公共能源外交平台、能源政策咨询方面的贡献,称其有助于推动中国的能源事业发展、推动国际能源合作和提高中国在国际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他表示,国际能源合作事关中国自身的发展,也事关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安全和共同进步,新时代能源合作能需要重视效率,高效率的合作是确保能源安全的关键环节。同时,能源合作需要关注风险,要综合评估防止战略透支。能源合作还需要需求革命与生产革命并重,应积极推进从需求侧向供给侧改革。推动国际能源合作还要研究区域、周边地区、整个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能源合作。中国应充当周边地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能源合作倡导者、参与者、推动者甚至是引领者。通过能源合作推动整个区域和全球的经济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的世界经济;通过能源合作引领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引领全球经济治理,引领全球新秩序的构建,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伟大愿景的实现做出实际贡献。

原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张玉清表示,能源的国际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能源企业走出去也应当积极认真地的贯彻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中国能源企业必须要尊重各国的差异,努力探讨符合各国国情的互利共盈的合作模式。既要帮助当地的资源国解决能源发展问题、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惠及当地的人民,同时也必须认真的研究规避风险的措施,搞好项目前期的经济评估的论证,提高项目的经济性,避免投资失误和项目亏损。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在致辞中赞扬了学院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在能源领域的咨政服务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国发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许勤华教授主持了论坛。她表示,经过多年努力,特别是在学校成立国家高端智库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来,中国人民大学的能源研究在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对全校能源研究力量整合的基础上,基于学校政治学、经济学、环境学、统计学、公共管理学、金融学、法学、农业经济等一流学科的学科力量,培育出多个具有国际品牌性的科研成果和学术交流平台,发展达到新的高度,具有了一定的国际先进性。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层

电 话:010-62511246

传 真:010-62511246

网 站:http://nads.ruc.edu.cn

E-mail:rucnads@ruc.edu.cn(行政事务)

              nads04@ruc.edu.cn(媒体联络)

新媒体链接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