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20

人大国发院举办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2018年10月)

发布时间:2018-10-20

2018年10月2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会议对2018年9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财新智库董事总经理钟正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吴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等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代表课题组发布了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指出,2018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稳中向好,但也出现了一定的下行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内需较为乏力,与去年同期相比投资和消费增速下滑幅度较大;第二,出口增速超预期上涨,但上涨动力很难持续;第三,民营企业经营压力有所加大,实际状况不容乐观;第四,就业压力有所增加,企业用工需求开始减弱,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市场前景值得担忧;第五,企业家信心指数、居民收入信心指数以及银行家宏观经济信心指数等微观主体信心指数同步回落,各界对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调。

在经济下行压力逐渐显现的同时,需要警惕可能会出现的七大风险点。一是,在民企效益恶化与融资环境趋紧的情况下,需警惕民企债务违约的风险。二是,在居民收入下降、房价持续上涨与家庭债务压力加大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需警惕居民消费增速过快下滑的风险。三是,在民间投资增速的回升势头并不稳固,而且掣肘民间投资增长的核心因素没有发生本质性改善的状况下,需警惕民间投资再次快速下滑的风险。四是,在政策发力“稳增长”的背景下,需警惕地方债务进一步膨胀的风险。五是,在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与通胀压力双双增大的环境下,需警惕经济滞胀风险。六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影响下,需警惕股市持续低迷与人民币汇率贬值扰乱公众预期的风险。七是,在国际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的环境下,需警惕外部风险对国内经济负向冲击的风险。

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应对的宏观政策要更加积极、更加相机调控。具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扩大内需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扫清机制体制的有关障碍,有效促进居民消费与提振民间投资。二是,加大财政政策的积极力度,重点通过减税降费等方式降低当前有所偏高的宏观税负,更有效地应对经济的下行压力。三是,货币政策需要维护流动性的稳定充裕,并且加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疏通,使前期实施的降准等一系列政策操作有效地传导至实体经济。四是,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从而更好地承担维护金融稳定的任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五是,加强各类宏观政策的协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需要形成合力。而在美国处于加息周期的背景下,中国应采取更加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偏紧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这一政策组合,保证国内宏观政策的独立性。六是,加强预期管理,引导公众预期保持稳定。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杨瑞龙主持了第二单元的“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讨论会”,与会嘉宾围绕9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和分析报告进行了深入研讨和点评,并各自发表了精彩观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钟正生:债务正消耗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

关于中国宏观经济的风险,我有以下几点补充:

第一,民企效益。我们认为民企是最有生机和活力的,民企比国企有效率。但是,去年1-9月份,地方国企的投资回报已经显著超过民营企业。这需要考虑两个问题:首先,地方国企的投资高回报率能否持续?另外,民营企业投资回报率低是否与经营效率相关?民营企业的效益存在恶化的现象,放眼全球,中国的A股已经非常便宜。股票市场今年调整可能是估值,明年将调整盈利。在国企盈利增长不可持续和民企盈利的改善无法显现的两种情形下,未来企业盈利将会有明显的变化。

第二,消费方面。今年的汽车销售进入负增长,虽然给汽车行业提供了很多的优惠措施,但是降价所带来的刺激效应不强。

第三,投资方面。这个层面包含两个指标。一是制造业的投资比例下降,从2013年的25%下降到2016年的不到5%;二是民间投资,投资是中长期的事情,既然是中长期就涉及到预期、信心。在十九大召开前后,政府当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投资的措施,那时起,民营企业止跌回升,到现在出现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链条等问题。

第四,债务问题。去年全国的基建投资全年增速15%,今年广义规模财政并不发生钱荒的问题,相比去年宽松。

第五,滞胀问题。首先,滞胀对立面就是国家的经济竞争力。最近,在梳理包括美国等其他国家滞涨问题时,得出滞胀问题的出现都是竞争力缺失所导致的。简单来讲,就是一元人民币的GDP需要多少资本进行投资?滞胀表明该指标将持续地攀升。另外,在市场融资方面,新增收入的大约六成以上用来还债,这种债务滚动消耗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从这两个指标来看,现在中国的经济竞争力在下滑,如果出现滞涨问题,不刺激经济,GDP将下滑;反之,如果置之不理,经济很可能会恶化。

第六,资产价值。海外投资者最关心的三个问题:一是人民币汇率是否持续下跌。二是政府是否会对经济进行刺激?三是政府是否与企业之间存在合理的边界。国家对国内和国外的企业,国企和民企都是一视同仁的。

第七,未来预期方面。国内的股票出现的问题,应该是某个系统出问题。如果问什么时候股票市场才能好起来?我的回答是:股票市场会有所改善,但是改善永远在路上。

关于中美贸易的问题,它对中国经济中长期来讲,第一个影响是加剧中国贸易的恶化,全球的贸易对全球GDP的比例从2015年到2017年一直在下降,这意味着全球贸易的增速比全球增速要低,现在由于全球产业链的调整造成全球贸易的收缩。另外一个指标是中国的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例,这个比例最高的时候超过14%,这个值似乎达到了出口份额的一个天花板。

第二个影响是对中国宏观经济脆弱性的影响,中国现在的投资率在快速下降,意味着中国储蓄率以更快速度在下降。中国人口老龄化下降,储蓄率不是那么健康,意味着可能对海外市场资金依赖程度有所增加。所以这个时候,宏观经济性脆弱性在增加。

第三个影响是对于经济增速。资本市场不太乐观,中国制造业投资增速整体不高,但也有亮点,高端制造业增速非常快,出口方面,传统七大行业增速非常低迷,但也有一些亮点,但受到中美贸易的影响,这些亮点可能成为中美贸易的焦点,这是我担心的。

刘煜辉:要继续开放、要敢于大刀阔斧的改革

关于当前的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很多的现象比较混乱,从数据上看会有一些矛盾。

今年对中国来讲是内忧外患。关于宏观经济的真实状态,目前定位最准确、最直接的是来自于金融市场的交易者和投资者,因为这是真金白银,用脚投票,一把血一把泪的亲身经历的深刻教训。今年的一段时间以来,从中国整个金融资产、大类资产收益率综合表现上看,很明显的是宏观上限定位在滞胀的宏观现象,目前通货膨胀的状态非常顽强,而且还在上升,但现在的状态来看压力还没有到达顶峰,还会往深走。无论长期、短期问题,加起来经济下行压力非常明显,甚至到明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总体宏观数据有可能出现跳水,可能比当下表现出来、衍生出来的状态更糟。

对于滞胀的原因、机制?我们要知道无论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还是滞胀,都应该对应经济机制来看,而不是对应某一个具体指标,一定要看到CPI、PPI或者经济增长的相应组合才能定义滞胀。如果总需求运行在供给侧之间,拉出一个正向敞开缺口,对应的就是通货膨胀,我们要分析缺口到底是由总需求所引发的,还是由总供给引发的,这是定位通货膨胀性质的关键。原来讲供给侧是一条直线,它是不动的,至少是线性的,所以经济从短期来看,经济的运行其实就是由总需求决定的,在凯恩斯经济学中,关键就是总需求,国家主动、政府主动去干预经济,总需求向上扩张和相对不变的总需求与供给侧之间向上扩张拉出一个缺口,这是凯恩斯经济社会中看到的周期性的缺口。但是供给侧并不是一成不变,它在某些时段处在非线性状态变化。供给不再是线性的,在这样一个时间段,通常现实世界对应的都是滞胀,经济下行过程中通货膨胀、滞胀非常顽强。这个阶段供给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种负向因素叠加的影响出现下滑,而总需求有可能被既得利益结构顶住,被货币信用顶住,短期内下不来,这样就会出现一个缺口,这个缺口对应的就是滞胀。

中国当下正在经历这样一个宏观经济状态。一方面,由于长期的问题不解决,不断累计出现了新问题,加上今年遇到边境因素的打击,供给下降的越来越厉害,而且边际还在扩大;另一方面,总需求又被一个顽强的短期利益,既得利益结构所顶住,这个既得利益就是房子,房子对应的就是财政、土地,财政背后对应的是旁氏债务链条,各个主体已经越来越糟糕的资产负债表,而这套链条没办法动,一动就要去杠杆,而去杠杆受到很多方面的反对,根本去不动。所以当前总需求被顶住,供给侧出现边际打击,这个缺口今年表现的愈发明显。

目前中国供给侧受到的负向打击主要来自两个方向:第一个来自于系统本身,也就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财政是软预算约束。过去十多年,地方政府国企部门大量占用经济资源,权力引导资源和要素。最近五、六年,本届以来,我们要打赢五大战役,也要花钱,每一样都要花钱,所以财政很难增长,会发现钱始终不够。财政、税收最近五年工作已经非常尽力。

所以最近几年货币大幅度增长,今天这个时点,中国的广义货币量超过了美国和欧元区的和,按照这个速度,再过一段时间,会超过所有西方自由经济体的总和,这不代表中国金融真实运行的状态。现在感觉货币变毛了,这没有体制根源,就是权力没有约束,财政没有预算了。在这个系统中,创造财富的人、真的想做事的人状况越来越不好,因为这个系统是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系统。目前的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体制问题;二是边际的因素,所以滞胀不容易克服。

关于中美贸易摩擦这件事我们应该已经看到,美国要的绝对不是中国和美国之间所谓3800亿的贸易逆差。而是要孤立和排斥中国,美国的根本目的是要解体过去帮助中国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崛起的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技术,它要刨根,这个压力很大。宏观上来看,中美贸易战或者中美之间反目以后变成新的冷战关系,直接导致的宏观压力就在于中国的供给侧。中国的生产、潜在增长、长期增长动能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压力叠加起来,就会撕裂出越来越大的口子。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很明显的就会看到宏观经济中债务的上升,如果不积极进行内部改革、内部调整,债务压力会越来越大。这是当季最难克服的,直接造成了今天宏观经济运行的状态,我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已经进入滞胀的隧道。

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应对?第一个就是要继续开放,特别是市场的开放。第二个是要改变过去靠债务驱动的经济模式,要敢于大刀阔斧的改革。

吴庆: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仍会持续

对于未来经济结构预测方面,政府对下半年的经济增长率的预测比上半年的预测降低到一个更低的水平上。从经济增长短期来看,经济的下行趋势已经出现,中长期水平上,经济的下行压力还会持续,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我主要用下面的指标来论述我的观点。

价格方面,明年的物价水平可能会出现比较高的涨幅情况,出现这种结果的直接因素是汇率变动,使得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通过传导,使得市场中商品的价格上升。同时,在明年1月1日后,即进出口征税起,中国的进出口总量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虽然现在的进出口数据较好,是由于特朗普提出的贸易战政策后,许多企业提前交易的结果。

就业方面,刘鹤副总理在这个重要时点做了一个讲话,其中提到,有一些因素变化对中国实际的影响到目前并不很大,但是对预期的影响很大。预期的改变主要反应在企业的投资等方面。我预计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这段期间,国内可能会有一批企业歇业再开。

最近有消息称深圳的很多小企业集体去办理注销,目的是防止税务部门从明年起自动收取社保金。这在数据统计上会使统计结果偏高,影响政府决策的效应。而处于注销的企业,会改变统计口径,但不会影响实际业务。但是很多中小企业还有个传统——在年底或年初决定是否开业。同样的情况,农民工也是在回乡过了年再决定是否进城。所以,年底、年初交替的时期,宏观统计的企业数量、就业情况会有很大的变化。

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今年宏观的政策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甚至是错的地方。M2增速并不是很好,企业的利率还在持续上升,与之前所预计的事情相通,即利率敞口会增大,中小企业融资的利率水平会上升。并非货币政策得当方面影响,去杠杆、严监管的原因导致银行间利率下降,这一结果表现在银行的经常业务减少,甚至在未来三年内将清除。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企业将无法从银行得到贷款,融资条件更加困难,融资成本也会随之升。中小企业无法获得资金的情况下,大型企业将会获得过多的资金支持。

以上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法改变所面临的困难是今年对未来的预期变差,使得国内的改革和开放难以推进,而且有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止步。例如监管层面上。

关于中美之间的贸易战,我认为有几个层次的分析。

第一个层次,仅看贸易战或者仅看其中的关税,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手段是加税,我方回应时,发现加税加不过它,其实虽然没有公开宣布,但是也做了别的手段。如果仅限于分析美国加税对我们的影响,先不分析自己加税,其实既伤害中国出口方,也伤害美国的购买方。美国希望更多的税要落到中方出口企业的头上,但如果全面加税,最后美方的买主也会受到伤害。早期我们曾经建议中方,如果仅考虑打贸易战一件事,特别是关税战,可以主动对出口产品加税,最后加征的关税绝大多数落到对方买家头上。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们就有过这个分析,那时就讲这个减税一点好处都没有,目的是保护中国中小企业,但是中国中小企业转手就会把国家税务局给他们的好处让步给国外的买家。其实这个税到底落在谁的头上?取决于市场的讨价还价,取决于供销双方的诚信,但是现在要看的远不止于中美之间贸易战这一点。

第二个层次,中美贸易战影响的不仅是中国,明年欧洲、日本、韩国等这些国家都会发现中美之间打架,他们也会受伤,这时他们就会站出来。我们需要做出自己的调整,其他的国家也需要做出他们的调整,这是必须要面对的事。

最后一个层次就是关于对中美关系的看法。冷战不是我们唯一的选项,我们作为一个新兴的大国,我们缺少了对于自身的思考,缺的是对于自己所处世界的思考,我们已经是大国了,我们需要思考作为大国对世界是什么样的。现在中美关系的走向也没有确定走向新冷战,中美关系不是由美国人说的算,更多的是掌握在中国人手里,选择决定性在中国。


(本文系嘉宾10月2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上的主题发言,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媒体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news.cssn.cn/zx/bwyc/201810/t20181020_4720541.shtml

华夏时报网:http://m.chinatimes.net.cn/article/80937.html

华夏时报网:http://m.chinatimes.net.cn/article/80937.html

深圳特区报: http://sztqb.sznews.com/MB/content/201810/21/content_486451.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wap/detail/zw/cj/2018/10-20/8655307.shtml

经济日报:https://share.jingjiribao.cn/detail/newsDetailShare.html?docid=148760&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证券日报:http://m.zqrb.cn/review/gushireping/2018-10-20/A1539967727890.html?from=singlemessage26isappinstalled=0

中国发展网:http://m.chinadevelopment.com.cn/s=index/article/id/1375889/url/http://www.chinadevelopment.com.cn/news/zj/2018/10/1375889.shtml


























联系我们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中国人民大学立德楼11层

电 话:010-62511246

传 真:010-62511246

网 站:http://nads.ruc.edu.cn

E-mail:rucnads@ruc.edu.cn(行政事务)

              nads04@ruc.edu.cn(媒体联络)

新媒体链接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