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08
02
2020年“求是”论坛:“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老龄问题多学科研究”成功举办
来源:人大国发院老龄产业研究中心

2020年8月1日上午,2020年“求是”论坛:“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老龄问题多学科研究”论坛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北京市老年学学会、中国人民大学“老龄社会的政策实践与养老产业综合研究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北京老龄居养老产业促进中心协办,并得到北京市老龄协会支持。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北京市老龄办常务副主任、北京市老龄协会会长王小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严金明教授等领导出席并致辞。来自美国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中国人民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廊坊师范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大学等机构的7位青年学者先后进行发言,来自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3位专家先后进行点评。来自北京市和其它省市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从事老龄产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等各界嘉宾参加本次论坛。

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宋健主持。在领导致辞环节中,王小娥主任首先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她指出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新冠疫情的爆发给北京市、全国甚至全球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命财产损失。疫情期间北京市对养老机构进行封闭式管理,加大了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居家养老服务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生活方式也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当前北京市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扼制,总体形势持续向稳向好。北京市老年学学会作为北京市老年学和老年健康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学术资源丰厚和组织能力强大的优势,通过举办系列论坛为北京市老龄社会治理和健康促进、老龄问题多学科的研究以及养老服务发展建言献策,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她希望北京市老年学学会继续做好现代新型智库,为党委政府提供老龄工作的决策参考,助力首都北京老龄事业的发展。并希望更多的青年才俊加入到老龄问题研究中,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智力支持。

严金明教授代表主办单位之一对各位参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中国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名列第一,2019年在中央举行的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梯队高校智库。国发院充分发挥高端智库的平台作用,整合老龄经济学、社会人口学、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等多学科的智力资源,持续开展课题研究,服务国家战略和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连续多年举办智库养老北京高峰研讨会,聚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时代命题,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还成立了老年产业研究中心,聚焦银发经济和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承担多项重大决策咨询课题。老年人作为易感人群在这次疫情中受到更为严重的冲击,老年人的社会经济生活、心理健康、慢病管理、社会参与以及家庭代际关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他期望此次论坛的青年才俊从社会学、心理学、医学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贡献智慧。

美国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老年学系博士生林艳的发言题目是《不是每个人在疫情面前都一样:疫情对老年人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她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给老年人带来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在直接影响方面,老年人无论在新冠病毒的患病率还是在死亡率上都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在间接影响方面,疫情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和抗击疫情所采取措施的副作用也通常给老年人产生较其他年龄组更为严重的影响,包括日常生活、经济生活、社会交往和情感等方面。

林艳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一日三餐配送受限、日用品和防疫物资购买受限、家政和护理人员短缺、慢性病管理和药品补给受限;新冠肺炎疫情给老年人的经济生活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收入来源、失业风险、退休时间、住房、储蓄、养老金及财富状况等方面;在社会交往和情感生活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加重了老年人的社会隔离感、孤独感,并且更有可能经历亲属或好友因患新冠病毒而死亡,经历重大的心理伤痛。

林艳对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的情况进行了展望,她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亦是很多领域发展完善的契机,例如,这次疫情为老年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特别是在社会政策、社区干预和跨学科合作等方面;也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涉及公共卫生、社区医疗和药品制度等;第三是为老年服务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包括疫情应急响应、护理人员管理、硬件软件升级等;尤其要强调的是疫情的常态化为智慧养老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将在亲情沟通、社交活动、网络购物、视频就诊、获取咨询、娱乐休闲和功能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华北电力大学老龄科学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妮娜的发言题目是《中国本土时间银行定位与发展路径分析》。她介绍了时间银行的实践摸索、政策历程、西方时间银行类型。认为中国本土时间银行的定位体现在对应中国特色社会-互助话语、从互助养老到多元互助、整合互助行为、互助组织和互助共同体、由社会依赖政府向企业经营社会思维转变四个方面。通过对98家时间银行的统计分析,她认为中国本土时间银行问题在于:发展定位不清;资金来源不稳定;时间货币兑换困难;服务供求对接失衡志愿者团队存续困难,居民参与意愿不高。

刘妮娜提出了中国本土时间银行发展建议:第一,逐步向福利经济和社区经济平台转型,探索全国推广和建立时间银行,探索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国有企业运营。第二,建立长效资金拨付机制,拓展资金来源。第三,明确时间货币的兑换标准和互助服务的价格标准,明确互助服务标准和价格,明确时间货币的兑换标准。第四,在媒体以及社区、学校、单位内部进行大力宣传,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互助志愿者信息库,各层级政府应履行时间银行平台的监管职责。第五,同时给予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和会员专属福利。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老年学研究所副教授、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青年委员会主任谢立黎的发言题目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研究》。她认为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工作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为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她认为多元主义理论、优势视角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是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的理论依据,老年人社区参与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表现为相关政策持续优化、外部环境资源不断改善、老年人口素质逐渐提高。

谢立黎利用2019年北京市老龄社会治理现状调查数据,重点分析了不同特征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活动参与需求和参与现状,发现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活动的意愿较高但实际参与社区活动的比例相对较低,呈现“高意愿、低参与”特征。同时,老年人参与社区治理活动存在需求与供给的错位,发挥老年人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

她提出社区组织可通过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保障措施、开展与活动内容相关的岗前技能培训等途径为更多老年人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根据老年人看重的社区机构能力优先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创新活动内容、提高活动参与的灵活性等,减轻制度性障碍对老年人活动参与的制约。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老年人在社区治理可以作为防疫科普的宣传者、社区参与的调动者、居民需求的代言者、社区矛盾的协调者、疫情风险的监督者和特困老人服务的提供者。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丁志宏对上述三位嘉宾的发言进行了点评。他认为,林艳博士的分享,让我们切实感受到美国老年人在疫情下的弱势特征,不仅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死亡率高,而且日常生活、经济生活、精神生活、社会交往都受到严重影响。丁志宏认为,随着数据的丰富,可以使用一些新方法,更深入地分析新冠肺炎对老年人死亡的独立作用。对于刘妮娜博士针对时间银行的研究,丁志宏认为,必须要解决好它的服务形式、时间管理、服务组织者、技术操作等问题,时间银行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并相信,时间银行的发展经验一直在民间,创新也在民间。针对谢博士的发言,丁志宏建议对数据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挖掘,进一步探讨北京流动老年人的参与意愿和参与现状,深入分析社区机构能力在老年人社区治理参与中的调节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老年学研究所副教授唐丹的发言题目是《疫情中的老年人心理健康》。她认为虽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老年人感染机率大和病重可能性大,从医学角度老年人是高危人群。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老年人并非受冲击最大的群体,老年人在不同年龄组中抑郁水平最低、幸福感最高。对于这样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果,可能的解释包括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老年人的阅历、疫情对生活的影响等。

由于疫情当中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一个要素可能是社会网络,唐丹重点讨论疫情当中社会网络的变化对老年人的影响。她认为在疫情当中很多老年人的社会网络都在萎缩,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产生了社会隔离,这种社会隔离发生在各种老年人群当中。而且,老年人还会受到数字鸿沟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唐丹使用CLASS2014调查数据分析了社会网络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现生理健康、家庭网络和朋友网络可减少抑郁症状,家庭网络和朋友网络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起到中介效应的作用,家庭网络和朋友网络对健康状况不同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影响存在差异,家庭网络对生理健康状况差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作用更大,而朋友网络对生理健康状况好的老年人作用更大。基于以上结果,她提出应重视老年人的社会网络,切断“生理健康衰退-社会网络萎缩-心理健康恶化”的前端路径,应根据自理能力水平,着力促进老年人社会网络的不同方面。

廊坊师范学院心理系副教授、系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所长冀云的发言题目是《老年忽视的城乡差异》。在解释老年忽视等概念的基础上,使用2014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和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分析自我忽视和家人忽视。

冀云的研究发现老年人中自我忽视呈现农村老人高于城镇老人、女性老人高于男性老人、高龄老人高于低龄老人、独居老人高于与家人住以及居住在养老机构中的老人的特点;家人忽视呈现农村老人高于城镇老人、男性老人高于女性老人、农村75-84岁年龄组老人家人忽视水平高于其他年龄组、城镇老年人家人忽视随年龄增高而降低、独居老人高于与家人同住的老人的特点。回归分析发现经济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和社会网络因素和老年人的自我忽视与家人忽视密切相关。

关于自我忽视和家人忽视的后果,冀云认为自我忽视会对健康造成损害,通常会导致脱水、营养不良、身体功能下降,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风险,是老年人过早死亡的危险因素;自我忽视会增加后续老年虐待的危险性,老年自我忽视增加了后续照顾者的忽视;家人忽视会增加老年人遭受社会上不安全事件(上当受骗、被抢劫、被盗、被打骂/恐吓)的风险,增加了老年人自杀的风险,对老年人造成巨大的伤害。她指出应对老年忽视可以从预防性政策、保护性工作和关怀性工作三个角度进行应对。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王大华对两位嘉宾的发言内容进行了点评。她认为,唐丹在疫情中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调研数据做了深入分析,特别是她强调了在疫情中的取样有特殊性。老年被试是在使用智能手机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的老人,可以推测这样的老人其心理健康水平能保持较好,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唐丹的研究检验了社交网络在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研究很精致,结论富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冀云的选题比较新颖。研究结果得到两种忽视的影响因素存在一些共性,比如独居和高龄老人更容易遭受自我和家人忽视。而不同之处也很明显,例如女性更容易出现自我忽视,而男性更容易遭受家人忽视。另外,机构中的老人相对较少出现自我忽视。这些本土化的研究结果都极具启发性,对提升不同居住环境中老人的照料质量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王大华教授还指出,家人忽视和自我忽视是否还有亚类型?例如,自我忽视能否进一步区分为主动忽视和被动忽视。有一些忽视的原因可能是老年人对生活的主动放弃,而另一些自我忽视则可能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得已而为之。期待冀云对老人忽视背后的心理动机性因素做进一步探究。王大华认为两位研究者都一致强调社会支持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唐丹强调社交网络的大小,冀云强调的是社交网络的功能。同时,两位研究者都指出研究结果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提示我们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时,必须分层考虑其生活状态和影响因素。我们只有把老年人群进行清晰分层,研究结果才可能有效地服务于老年身心健康的维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孙颖发言题目是《疫情下老年人慢病管理》。她首先介绍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我国7万多例新冠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分析资料,资料显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粗死率为2.3%,80岁以上老年人为14.8%。美国CDC的数据也显示随着年龄的上升新冠肺炎住院率明显升高,每10位由于新冠肺炎去世的人当中有8位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老年人群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是新冠病毒肺炎重症的高危人群。

此次疫情凸显了对老年人进行慢病管理和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孙颖重点介绍了疫情对老年高血压人群和糖尿病人群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疫情期间,老年高血压人群易出现血压波动及血压控制不佳,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各种原因导致不能坚持规律服药,自行停药、换药;生活方式干预不佳;共病、多重用药问题突出;出门看病不便;焦虑、恐慌、担心等不安情绪以及睡眠障碍等。针对这些问题,报告中介绍了老年人居家血压监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强调了坚持服药的重要性以及突然停药可能带来的危害,提示老年人可以采用线上咨询服务等就医方式。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抵抗力减弱是各种急慢性感染的高危人群。新冠疫情期间由于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影响,使得老年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血糖波动,报告强调疫情期间应坚持科学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情绪稳定、坚持服药控制好血糖。同时指出老年糖尿病患者及照护人员应掌握必要的居家自我管理知识。

老年人慢病管理是以老年人为核心,进行全人、全程、多维度管理的系统工程。需要医疗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家庭成员、照护人员、老年人自身共同参与。此次新冠疫情为老年人慢病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未来线上咨询、网上药店以及“互联网+”智慧医疗将蓬勃发展,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家用检测、监测设备等研发将助力老年慢病管理,但如何突破不断更新的科技与老年人学习使用之间的矛盾,使科技能够落地基层慢病管理;如何对老年人群及家庭成员、照护人员逐步进行系统健康教育,有效提升健康素养,养成自我健康监测、自我健康管理的习惯对我们提出了挑战。

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副教授、学科办主任、老年护理教研室副主任万巧琴发言题目是《疫情中的老年护理》。她首先分析了全球数据,发现接近1700万感染者中很大一部分是老年人,新冠病毒感染的阳性率和病死率的数据也表明老年人受到的冲击更大。养老机构的数据进一步佐证了上述观点。

疫情之中老年人尤其是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受到最为严重的冲击,除了居住在养老机构中的老年人很难保持社交距离、老人基础身体状况差且多合并有慢病、防疫物资不足等原因以外,护理人员不足和专业人才不足在这次疫情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针对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万巧琴重点介绍了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护理学科发展尤其是老年护理的发展情况,研究团队围绕老年康养相关政策、老年常见健康问题管理、信息、智慧医疗等现代技术在老年康养中的应用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与服务。在新冠疫情期间,护理团队结合医院的一些管理要点,撰写了新冠肺炎防控期间综合医院的护理管理。另外,新冠疫情期间,研究团队开展护理应急防控策略的研究,围绕应急过程中影响患者安全、护士安全护理关键的环节、关键问题、人力配置以及护理的流程化、标准化、质量化的管理,提供更好的专业技术支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常务副院长谢苗荣教授对上述两位嘉宾的发言内容进行了点评。他认为两位嘉宾所讲的疫情下老年人的慢病管理和护理贴近实际,选题新颖,具有非常鲜明的现实意义。与SARS相比,此次医务界和社会上普遍对疫情期间老年人遇到的医疗和护理问题更加感受至深。各种数据表明,老年人罹患新冠肺炎后死亡率很高,要想降低新冠肺炎对老年人的影响,一是要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减少老年人患新冠肺炎的几率,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与外界的接触;二是要重视老年新冠肺炎的救治,研究老年人新冠肺炎的特点,当然也要维护老年人在传染病救治过程中的权益。不能像往常那样可以随时到医院就医是疫情期间老年人遇到的最大问题,也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如何为老年人提供慢病管理和护理的新课题。这种新的服务模式首先是要保证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其次是要保证为老年人医疗服务的基本性。疫情常态化下老年人医疗服务的新模式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发挥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优势;第二,要加强社区的医疗力量,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能力,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医疗和护理服务;第三,要大力的提倡和开发智能可穿戴设备,使医生能够远程监控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如血压、血糖等;第四,要结合居家生活的特点对老年人开展生活指导;第五,要从技术方面研究慢病的管理,如安全用药;第六,应该做一些政策上的调整和突破,如延长慢性病开药时间,避免患者出现停药的情况等。

会议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讨论与提问,各位发言嘉宾对各位网友的提问进行了精彩的回复与交流。“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老龄问题多学科研究”论坛圆满落幕。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20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累计访问量:14210214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