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06
28
深化政绩考核研究:首期“中国政绩考核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来源:国家治理中心

5a068fbb559340fc8048928c023aedb1.jpg

“政绩考核就是指挥棒,政绩问责就是执政权。”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逐梦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政绩考核成为提升执行能力、达成蓝图目标的重要抓手。然而,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政绩考核都有许多经验需要总结,都有许多难题需要破解。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探寻我国党政领导干部政绩问责制度的百年变迁、重要内容和中国特征,2021年6月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智能时代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创新研究跨学科平台联合主办的“中国政绩考核论坛(第1期):中国问责百年变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成功举办。来自国家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11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我国问责制度的中国特征和未来走向。数百名高校师生通过线下或线上直播形式参会,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第一阶段:报告发布——中国问责百年变迁

报告发布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文钊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向与会嘉宾表示了诚挚欢迎。他指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探寻我国政绩考核制度的重大变迁、从中汲取养分与经验,具有重要意义。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如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对我国现有政绩考核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使其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新格局更加匹配,具有重要探究意义。期待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我国政绩考核机制体制的新设计进行充分探讨,提炼真问题、提出可供决策层参考的建议,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杨开峰在致辞中表示,政绩是公共管理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建党百年来,我国政绩考核制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站在新时期、新发展的历史节点回顾我国政绩考核制度的百年变迁,一系列的变化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华文明的传统智慧。总体而言,我国的政绩考核制度已经越来越科学、系统、规范,但也尚存在很多问题。从过往中汲取经验、立足新发展格局做好中国的政绩考核制度大有可为。期待与会专家学者充分探讨观点、碰撞思维火花,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国家治理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祁凡骅发布本次会议主报告,主题为“中国问责的百年变迁逻辑——建党100年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度的非线性变迁”。报告运用“间断-均衡”理论建构了一个分析问责制度变迁的“动力-节点-路径”分析框架,以建党100年来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相关政策文件为分析对象,通过扎根研究发现中国问责制度百年变迁呈现的非线性变迁特点及四阶段变化特征,并从政策变迁驱动力、政策图景、政策场域三个方面揭示了其背后的变迁逻辑。该报告系统梳理了我国问责制度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了其制度建设的内在逻辑,既有助于中国问责制度方案的凝练,也有助于汲取历史营养、加快推进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专家点评环节,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刘旭涛指出,该份报告创造性地运用间断均衡理论对中国问责制度的百年变迁进行了很好的系统性总结,对于后续相关研究的展开具有重要意义。日后相关研究可进一步从党纪、政纪、法纪、政治责任、公众舆论影响、绩效责任这几个方面对我国问责制度做进一步剖析,以帮助更好理解问责这一复杂话题。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俊生点评到,该份报告从时序角度对我国问责制度进行了详细梳理,运用间断均衡理论总结归纳了我国问责制度百年变迁背后的演进逻辑,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对于公共管理学科问责制度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日后相关研究可以按照历史分析的方法,从更为微观的视角围绕我国问责制度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分析。

baff072d39cb4046af4c3d13eea52915.jpg

第二阶段:圆桌论坛——政绩考核的难题与创新

圆桌论坛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杨开峰主持。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研究员张定安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观视角切入,阐述了问责体系、问责机制在其间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从面向过去的历史角度总结了中国政府绩效管理的演进逻辑与发展主题,并从面向未来的理论逻辑提出了新阶段对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要求,为我国未来政绩考核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方向性建议。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建忠从制度和政策的层面切入,首先提出了一个全新概念:评价问责权是执政权。其次,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政绩考核制度的变化,并从考核偏好导向、考核指标选择、考核公平性、考核有效性四个方面总结了我国现阶段政绩考核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未来我国政绩考核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方向。

中国传媒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高慧军从媒体作用的角度提出了我国政绩考核的新路径。她指出,增强群众参与度是新时代对我国政府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要求,而在这一过程中媒体大有可为。如何更好地运用融媒体、全媒体来帮助政府更好地获取民众声音、提升我国政绩考核中的群众参与度,这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和新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张友浪总结了基层公共服务中的四种政民互动模式:玩忽职守、无所作为、借诉即办、未诉先办,并指出现有的政绩考核主要还是立足于“接诉即办”的导向。他指出,未来我国政绩考核可以尝试朝着“未诉先办”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引导基层公务员发挥工作主动性。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教授马亮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党政问责发表了观点。他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问责已经与原有手工作坊时代的问责有了很大区别,技术手段的更好使用有助于帮助提升问责的精准度与时效性,但也可能带来问责偏差等问题。如何在问责中更好地使用技术手段、将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融合,值得被进一步分析探讨。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俊生指出,严密的组织纪律性是中国共产党历时百年、走向成功的核心原因之一。现阶段党和国家体系内的问责制度已经趋于完善,但社会问责体系尚有待进一步突破,群众问责的力量发挥尚有不足。此外,从问责内容上看,现阶段我国的问责多围绕“行为的合规性”展开,“行为的履职性”尚未体现在问责的核心环节,有待日后进一步加以完善。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刘旭涛指出,现阶段我国问责制度尚在以下两方面存在问题:其一为问责多围绕“人”展开,对于“事”的问责标准还相对粗放、有待进一步细化;其二为考核中尚存在形式主义问题,如何通过制度设计破除政绩考核中的形式主义、使其更好发挥实效,值得被进一步思考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文钊以“接诉即办考核中的排名疲软现象”为例,点明将时间维度引入我国政绩考核的重要性。并指出,要做到将时间维度融入政绩考核,需要对“绩效考核中时间周期如何设置、绩效考核中如何遵循长期主义”两个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杨开峰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发言,他对与会专家学者的报告与观点做出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与会专家学者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深刻阐述了我国问责体制的现状、特点、问题、展望,对于未来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都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他向所有支持和参与论坛的人员表达了诚挚的谢意,本期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20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累计访问量:14210214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