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12
07
中欧绿色发展论坛2020成功召开
来源:国际合作部

f8d87a2e01984f10ab68d71151c04989.png

12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与国际关系学院共同主办、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研究院协办、凤凰网支持的“中欧绿色发展论坛”在人民大学成功召开。本论坛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立70周年的院庆活动之一,也是2021年即将在中国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中国主场外交的提前预热活动部分。

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和欧盟驻华代表团大使郁白(Nicolas Chapuis)先生共同致欢迎词。

6d0755682e3c4fe2921286ed0eb086d4.png


刘元春表示,绿色发展是根据中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所提出来的重要战略抉择,这一战略抉择本质上是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调整国内高质量发展步入新阶段的必然趋势。中欧在绿色发展和气候变化等领域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双方应充分利用技术、制造和资金的互补优势,通过绿色合作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中欧产业转型,共同应对环境、气候变化的全球性挑战。他表示期待中欧从更多的相互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开展积极的合作,进一步展现中欧领导力,推动多边进程,携手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为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提供借鉴意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欧智慧和方案。

8bf63db6f5ee4fc998ac762f1a21fe06.png


郁白大使表示,很高兴参加此会。绿色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议题,中国欧盟必须推出相关计划,在2060年达到碳中和的结果。绿色新政被认为是欧盟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这个战略把环境、经济、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欧盟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GDP累计上升了60%,但是欧盟的温室气体却下降了25%。所以可以看到,欧盟在绿色发展方面所做的各种努力,不见得让经济倒退。因此,可以说绿色发展将会是未来的中心。世界上一半的GDP取决于自然,以及自然为人类提供的服务。因此,如果我们不做任何的事情,不对绿色经济转型投资,最后的结果将是灾难性的。这就是为什么欧盟必须得有非常高的标准,而且要尽可能在短时间当中去实现这些目,也因此需要业界能够快速地适应这种趋势,尤其是现在,我们需要的正是确定性。郁白大使强调,中欧之间有大量的合作机会,比如在生物多样性领域,中欧必须进一步加强合作,尤其明年在中国昆明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双方加强合作对粮食安全,人类福祉,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全球层面来讲,这些目标意味着,一方面中国能够从中受益,另一方面是中国也会引领全球在这方面做出努力,作为主办国中国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使其他参与国加入其中,欧盟也准备好,也非常愿意支持中国实现宏伟的目标。中国巨大的决心和承诺,欧盟相信中国会尽快实现碳排放达峰,以最好的方式实现最终的零排放。欧盟将会持续呼吁全球在气候变化上做出更大的承诺,相信中欧会在气候变化等领域加强合作,带动全球实现更可持续的未来,中欧共同行动可以共同实现这一目标。

7433b572739445cb8255409070200ad2.png

开幕致辞环节由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严金明主持。

07746ecb52974499b6399d886574abd1.png


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许勤华策划并组织,邀请了中欧40个机构50余人参会和发言。论坛包括开幕式致辞和主旨演讲环节,分公开青年圆桌会与内部研讨会两部分,其中青年圆桌会已由凤凰网12月4日播出。(详情见链接:https://v.ifeng.com/c/81voqEZ7faB)  

45b1b60250854ddea53add3f88d2e4e8.png


法国前环境部部长,商业气候峰会主席拉隆德 (Brice Lalonde)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分别发表开幕主旨演讲。


拉隆德向听众介绍了几种非常重要的中欧双方正在紧密合作推进的碳中和技术路径。首先是除碳,包括碳捕捉和人造光合作用,比如说通过碳捕捉,通过制氢来实现可持续燃料制作,促进航空领域的绿色发展;第二是嬗变,即核废料的嬗变,将可以长期存在的核废物进行嬗变,把它变成半衰期更短的元素,或者稳定的元素;第三种路径也是正在研究的一种路径,即激光,使用激光束,让它来刺激反应堆,这样也可以实现嬗变。但是这个方式目前还有一定的难度。

李俊峰表示,中国2030年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目标,意味着中国在绿色转型道路上更加坚定,或者说更加积极。当然应该充分认识到中国实现碳中和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应该说机遇大于挑战,当然要正视困难。比如说欧盟实现达峰之后,大约用了65到75年的时间才实现碳中和,中国如果在2030年之前实现达峰,到2060年碳中和,只有30年的时间。但中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为欧盟将比中国提前10年左右实现碳中和,并且它已经开始实质性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20年已经比2019年减少了20%,并且到2030年与2019年相比较要减少60%。这样欧盟的技术措施和政策措施,包括民众和企业的行动,都对中国在2030年之后制定碳中和的技术路线、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提供了很重要积极的借鉴意义。碳中和本身是一个发展转型。对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企业,乃至每一个普通的百姓,都是挑战和考验。在这场发展转型的竞争面前,没有不改变,不同的是主动改变还是被动改变。希望中国企业看到绿色低碳转型大的局面和大的趋势。如果碳中和是一座大山的话,要想办法变成一块一块石头,一粒一粒沙子,利用蚂蚁搬家方式,把大困难变成小困难,通过企业不断的创新,政府政策不断的调整,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加上务实的国际合作,相信中国的碳中和之路应该是困难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

60be35ba9b5e46a2ad038d628d37ed6e.png


开幕主旨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关院副院长翟东升主持。

f316a80309fa4abbad335a8fb509821f.png


青年圆桌会一主题为“中欧青年视角:绿色复苏路径”,由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欧洲中心主任王义桅教授主持。6位中欧青年代表和2位学生代表,包括生态环境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副研究员柴麒敏,比利时布鲁盖尔(Bruegel)助理研究员本·麦克威廉姆斯(Ben McWilliams),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 经济技术研究院副处长相均泳,布鲁塞尔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能源资源和气候变化部研究员克里斯蒂安·斯特罗亚(Cristian Stroia),清华大学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琳,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彬,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汪万发和硕士生雷大伟(David C. Ramirez),围绕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研讨。

1d6792ec8bec492c8862391c3e82e35c.png


青年圆桌会二主题为“机遇与挑战:打造中欧绿色发展青年合作伙伴关系“,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现代国际关系》副主编黄昭宇教授主持。

05908c7fd0c94cc7a3b0767dd78d5aa8.png


6位中欧青年代表和3位学生代表,包括厚璞集团创始人蒋立章,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能源、环境和资源项目高级研究员帕特里克·施罗德(Patrick Schröder),中国石化集团综合管理部研究员、“一带一路”研究小组成员王紫星,俄罗斯国立财政金融大学社会科学与大众传播学院教授谢尔盖·别洛科涅夫(Sergei Belokonev),柏林工业大学高级研究员薛冰,中国民航大学教务处教学改革与建设科科长赵静,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王鹏、陈超和硕士生罗安东(Anton Lövgren), 围绕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讨。

8fc83a6e33324c69beb329bec21ee096.png


闭门研讨会一主题为“后疫情时代中欧作为:助力面向绿色发展的创新与产业合作“,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前驻外大使岳晓勇主持。5位中欧嘉宾,包括原国家环保总局国际司司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协调员王之佳,德国波茨坦可持续发展高级研究院数字化与可持续性研究小组负责人格罗森·贝尔(Dr. Grischa Beier),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谢玉红,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教授,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亚太项目高级研究员蒂姆·萨默斯(Tim Summers)和.德国发展研究所/德国经济研究中心(DIE)“国际-跨国合作”研究项目负责人、南非斯泰伦博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负责人格里姆(Sven Grimm),围绕议题进行研讨。

b3511f462f354580aee568dd97238cd3.png


闭门研讨会二主题为“中欧“碳中和”愿景:机遇与挑战“,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刘青主持。

97bd88e2ec8b4cc4903f7b829c214c50.png


6位中欧嘉宾,包括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新兴风险研究总监,能源、环境与资源项目主任蒂姆·本顿(Tim Benton),德国亥姆赫兹国家研究中心北京首席代表何宏博士,巴黎第三(新索邦)大学,让·莫奈讲席讲授泽维尔·里奇(Xavier RICHET),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海啸,法国欧洲技术应用和服务公司项目主任王川蓉和德国SYSTEMIQ移动生态部总监马蒂亚斯·巴尔维格(Matthias Ballweg),围绕议题进行研讨。

3dd15332ba784243939bb9d6441c367d.png


论坛研讨专业且深入,与会听众和嘉宾均反响热烈,受益非浅。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20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累计访问量:14210214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