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01
13
[澎湃新闻]马亮:确诊患者为何频频遭遇网络暴力?
来源:

1月2日以来,个别地区的疫情防控形势严峻,而确诊患者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而招致的网络暴力也陆续出现。1月7日,在得知自己确诊以后,一位周姓女士的个人信息被网络疯传,并引发一些人的恶意谩骂和人身攻击,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虽然我们都不希望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但这不是2019年底疫情暴发以来第一次确诊患者的个人信息被泄露,也可能不会是最后一次。为什么确诊患者的个人信息会泄露?为什么网民会对确诊患者施加网络暴力?如何确保确诊患者的个人隐私和身心安全?这些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并不断拷问着每一个人。

2020年初,武汉是疫情防控的中心,从武汉流出的人员去向成为许多人担心的问题。一些社区组织不慎将这些人员的信息泄露,使其生活遭遇极大不便。最近在成都、大连、天津等地,密切接触者、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个人信息都曾被泄露,而大量网民的围观、恶意留言、电话骚扰乃至上门问罪,使患病人员不得不遭遇一次次的自责、困惑和屈辱,使他们在身体患病的同时还要承受一次次莫须有的精神创伤。

在疫情初期,面对突如其来的未知病毒,人们本能地会担惊受怕,并对密切接触者和确诊患者充满戒备。加之一些政府部门和基层组织临时抽调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缺乏专业素质和经验,在流转信息时出现个人隐私泄漏问题。比如,被披露的个人信息可能包括车牌号、姓氏、门牌号等详细信息。人们因为恐慌而拒斥密切接触人员和确诊患者,这使转嫁责任和泄愤的心态超过了同理心和同情心,并诱发网络暴力事件。

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以后,散点偶发的疫情会使一些涉事地区的生产生活不得不按下“暂停键”,并给许多人的生计和生活带来不便。特别是对于刚刚复工复产的企业和从业者,疫情冲击使他们可能颗粒无收乃至面临灭顶之灾。加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披露的详细个人轨迹信息,使一些人对“到处乱跑”的“超级传播者”深恶痛绝。因此,这些人往往会迁怒于使其蒙受损失的密切接触者和确诊患者,哪怕后者也是新冠病毒的受害者。

从最近一些个人信息泄露案件来看,政府部门的信息发布流程日臻完善,确诊患者的个人隐私往往并非官方泄露。但是,流调信息往往描述详细,患者本人的社交媒体也会无意间泄露信息,使人肉搜索成为个人隐私泄露的主要诱因。这为网络暴力打开了方便之门,而大量涌入的恶意留言、骚扰电话和登门侮辱,使患者承受着本不应承受的无妄之灾。

个人隐私关乎信息时代的人身安全,因此要必须严格保护。但是,目前有关个人隐私应该如何保护,却还缺少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2020年10月,全国人大在其官方网站上向全社会公开征求对《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的意见,并将修订和审议通过。法律的出台将为个人隐私保护提供一道制度屏障,但是立法是一回事,执法则是另一回事。如何防范和治理个人隐私泄露及其诱发的网络暴力事件,仍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首先,政府部门在收集和披露确诊患者的个人信息时,应建立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和标准操作流程,避免个人信息过度采集、过多披露和导致泄露。如果个人信息在采集、流转和披露的过程中无法得到高度保密,那么就在个人信息保护的第一道防线上失守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态势下,政府部门不应等到《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后再予执行,而要汲取过去一年多地患者信息泄漏的惨痛教训,制定有较强指导性和约束力的工作方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要明确个人信息的管理权限,持续加强对防疫人员信息管理能力的培训和指导,使个人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能够无缝衔接。比如,应明确卫健部门和疾控中心在采集确诊患者个人信息方面的主体责任,确立跨部门和跨层级的个人信息流转机制,并责任到人地对个人信息进行有效管理。

其次,加大对信息泄露人员和网络暴力施加者的查处和追责,使其不敢越雷池一步,才能切实加强对确诊患者的保护。在确诊患者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后,对其留言谩骂和打电话骚扰的人,是否要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显然,互联网非法外之地,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但是,目前还没有针对这些网络暴力行为的有力制裁,也没有产生足够的震慑作用。确诊患者默默承受着他们本不应承受的网络暴力,却无法拿起有力合法的武器予以还击。尽管一些地区的政府部门强调要确保患者个人信息得到妥善保护,并对网络暴力施加者采取制裁,但是这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相关的具体执行实践并不多。网络暴力都会留下确凿的痕迹,因此追究责任和进行制裁并不困难。但是,如果网络暴力的施加者无需承担任何实质性的法律责任,也不会受到有震慑力的制裁,那么他们自然会肆意妄为。为此,要严厉打击网络暴力的恶性事件,公开确立一批标志性案例来以儆效尤,动真格地杀一杀网络暴力的歪风邪气。

最后,加强对确诊患者的心理疏导,加大对社会公众的网络诚信教育,营造对确诊患者关爱互助的包容性社会氛围。面对隐私泄露和网络暴力,如果我们不去关注和制止这些行为,那么下一个深陷困境的人可能就是我们自己。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使我们进一步共同经历了人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并深刻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涵。如果说最初的不解、卸责和怨怼是可以容忍和理解的话,那么经历了一年之久的疫情防控,我们不应重蹈覆辙和一再犯错。毕竟,面对狡猾多变的新冠肺炎,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遭遇不幸而密接或感染,并可能因为信息泄露而遭遇网络暴力。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在网络暴力骂声一片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可以行动起来。将心比心地保持一份定力和冷静,多一声温暖的关爱和祝福,少一声无端的指责和攻击,既可以给患者带来心灵慰藉和精神支撑,也能够让网络暴力施加者尽可能远离。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原文链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746976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20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累计访问量:14210214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