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01
18
[时代周报]马亮:加班文化不可取 劳动者权益保障应加强
来源:

最近,两家企业员工加班后猝死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让人们对过劳死的问题再燃担忧。

过劳死是工业社会和现代管理在技术武装下走向极致的结果,它并非一个新现象,也不会就此终结。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推动企业拼命赶超,这种竞争压力转化为员工的加班加点。

与此同时,日益发达和无孔不入的社交媒体,模糊了生活和工作的边界,使人们不分时间和地点地加班。由此形成的加班文化,使员工陷入难以自拔的加班怪圈,并让越来越多的人付出了身体健康和生命早逝的代价。无论是996还是007,抑或是“5+2”“白加黑”,都反映了人们对加班文化的无力和无奈。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应以付出生命的加班和过劳为代价。面对过劳时代的威胁,作为个体的员工是孤立无助的。要想告别“过劳时代”,需要来自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关注和协力行动,方能走出加班怪圈并减轻过劳风险。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特别是确保劳动者享有合法合理的休息权。

无论是强制带薪休假、八小时工作制还是家庭与工作平衡,都有赖于政府部门的严格执法,为劳动者树立一道规避过劳死的防线。由于政府执法的缺位,用人单位对员工而言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使员工在争取劳动权益方面毫无议价能力,无形之中助长了加班文化。

只有加强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监管和执法,让企业在劳动者权益方面不敢越雷池一步,才能真正使员工不被病态加班和过劳死所威胁。

其次,要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和公开,倒逼企业尊重劳动者权益。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可以研究发布病态加班和过劳死方面的“红黑榜”,使恶性加班的企业受到市场的应有惩罚,使尊重劳动者权益的企业得到市场的肯定和回报。

比如,恰恰是对知名品牌在发展中国家的“血汗工厂”进行揭露和曝光,通过市场和消费者的力量,才推动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尊重东道国的劳动者权益。近些年,程序员群体发起的“996.ICU”运动,也对提高社会共识并采取实质性维权行动,起到推动作用。

最后,企业要认识到加班文化就像毒瘤。看似把员工“拴”在了办公室,实则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在《大加速:__________为什么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快?》一书中,罗伯特· 科尔维尔强调快节奏的工作带来的压力是新型流行病,“被钉在办公桌前的人”产生不堪重负心理,导致注意力分散、认知碎片化和精疲力竭。

欲速则不达。企业应认识到病态加班不仅影响员工身心健康,而且会对企业生产力带来负面影响。

企业应以人为本,注重推动家庭与工作相平衡的管理措施,使员工可以体面和健康地工作,而不是“拿命换钱”。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原文载于:时代周报(报纸) 2021年1月12—18日   第2版REVIEW聚焦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20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累计访问量:14210214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