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恰逢较多重要历史节点,对当代中国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并作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鲜明提出“七个聚焦”,为下一阶段具体工作指明方向。今年恰巧又是邓小平诞辰120周年,在这样具有特殊意义的时刻纪念邓小平,其实质就是要在新征程上继续推进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
实事求是推进改革开放
邓小平的一生展现了诸多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实事求是,是他始终坚持的理论品质。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深圳等地时曾这样评价自己:“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事实上,这既是一种自谦的表达,也是邓小平对自己一生的精准总结,更是对一棒又一棒接力探索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继任者的谆谆告诫。
实事求是,就是在把握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不能脱离具体的客观实际条件。毋庸置疑,改革开放进程刚刚开启时,时任的国家领导人一方面认识到中国和世界发达经济体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另一方面也因此更增添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故此改革开放刚启航时的一系列举措,不免有“一日看尽长安花”般的急躁。随着对具体的客观实际条件有了充分认知,邓小平旋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把握住了快速变化中的世界和中国,并在1979年首次提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调低了国人对现代化的预期。这看似是自谦,实际上是灵活结合具体实际进行期望管理。
革故鼎新,是邓小平始终坚持的责任担当。邓小平在1985年曾指出:“现在我们正在做的改革这件事是够大胆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前进就困难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儘管是有风险的事。”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十九世纪“创新”一词被引入科学和工业领域时,普遍意义上指的是发明,尤其是技术上的发明突破。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结构日趋複杂、面临的挑战日渐增多,创新不仅包含科学技术层面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突破,而且也包括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实现对现有资源的盘活和效益最大化。
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无疑更是后一种创新的真实写照。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以来,各部门的领导、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结合全会精神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方式方法等进行深入解读。其中最关键的,当属以创新的精神扫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这无疑也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一以贯之的目标的坚持和继承。
坚持心系人民
心系人民,是邓小平始终坚持的根本立场。邓小平在1981年曾经深情写下“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段名言,体现了他时刻心系国家和人民的鲜明站位和格局。“文革”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成为头等重要的问题。邓小平当时就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在他看来,改革开放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现代化的方式迅速改变中国当时国不强、民不富的状态。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源自于人民强烈求变的期待,而改革开放的成效和落脚点亦应体现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之上。这即是说,中国当前正在推进的改革与发展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更应具备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断变成现实的能力。这正是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也是现代化的国家治理能力的题中之义。
邓小平留给后世的遗产是丰富的,他不仅改变了中国发展进程,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纪念邓小平,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邓小平的遗产、延续邓小平开创的事业,既进一步印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同时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指明方向。
(作者夏璐,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副教授)
原文链接:[文汇报]夏璐:中央高规格纪念邓小平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