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06
28
[中国一带一路网]许勤华:碳中和趋势下共建绿色丝路——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
来源:

“有一次我被邀请去联合国讲关于能源转型的话题,我在发言中说,‘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是中国人为全世界和为人类发出的一种呐喊。它不只是‘一带一路’本身的事情,它还关乎我们地球的未来、关乎我们的下一代。”许勤华教授在接受中国一带一路网专访时讲述。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和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许勤华教授长期活跃在国际合作“第一线”。为什么要做“一带一路”绿色研究?两件事情令她记忆犹新。

2006年,许勤华带领学者团去某欧洲国家,该国的前环境部长说:“我们国家对环境的认识这么高,你们中国对环境的认识这么低,是我们等着你们追上来呢,还是你们自觉一点?”

面对绿色文明先进与落后之分问题的责问,许勤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中国学者应该做些什么?答案是:除了解释性的学术研究,更需做出能够引领世界的学术创新。

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举全校之力成立并建设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跨学科的深入研究。得益于此平台,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许勤华对“一带一路”的认识也在不断增长。

2015年,许勤华在参加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时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讲到环境保护的时候,就一定只是付出而没有收益呢?”当时参会的其他各国代表并没有理解也没有任何回应。

回国后,许勤华在学校的支持下着手做一项工作:搭建“一带一路”与绿色发展的团队,尝试构建新模型,研究通过可持续技术的植入与赋能,是否能将每个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自然禀赋转化为经济增长。

“这需要大量数据。我们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进行比较,研究各自处在什么水平和趋势,以及中国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其实这个模型,就是习近平主席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把绿水青山通过可持续的技术、投入和管理,释放转化为发展的潜力。”

最后的结论与许勤华及团队的判断是一致的:“一带一路”能源投资,友好投资,科技创新和合作发展,科技创新对经济效益及其实现路径的指数,国别数据库,能源全球竞争力排行,风险指数——模型及所有创新指数,都实证了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沿线国家绿色发展显著提升。其中,中国的发展,处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可以作为投资贸易、技术转移与人才培养的桥梁。

“当我们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果纯粹谈‘一带一路’,他们也认同。但是一旦提到绿色‘一带一路’,他们就特别积极。一次我们去斯里兰卡座谈绿色‘一带一路’,当地多家媒体十分具体地报道了我们的会议内容。这说明什么?说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对绿色发展的一种诉求,以及绿色发展确实是一种国际语境和国际路径。”

近日,中国一带一路网邀请到许勤华教授,请她就“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等话题进行深度解读。

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是核心

中国一带一路网:怎么理解“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概念?

许勤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在解决中国自身环境问题的同时促使中国在国际环境合作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不断提升向全球和区域提供绿色公共产品的能力,同时可以加强并完善对“走出去”各类企业的监察与管理,为碳中和趋势下相关行业的绿色发展提供新机遇。

随着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加强,绿色发展成为人类发展议程的核心与要求。在此背景下,共建绿色丝路顺应了全球发展总体趋势,并能够促进沿线区国家和地区实现绿色转型,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国际形势的变化重塑了各国国家利益与发展战略。疫情后的绿色经济复苏、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提高环境与气候治理能力等需求更为迫切,这也使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新阶段绿色发展具有更直接更迫切的愿望,有利于实现其多样化发展目标。

一方面,通过沿线地区跨国援助、低息贷款、多边银行优惠贷款等方式,相关发展中国家获得资金的成本降低、便利性提高,其落实长期项目的信心也相应增强;另一方面,绿色低碳技术相对领先的沿线国家考虑通过项目合作、无偿技术转移等方式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关键技术支持,既满足其绿色发展的实际需要,也能降低其技术研发需要的潜在资金规模。

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照顾了沿线国家生态环保领域的多样化需求,帮助沿线国家在“碳约束”条件下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能够满足沿线国家迫切的环境诉求、绿色融资及技术需要。

中国一带一路网:您认为在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方面,最重要的是什么?

许勤华: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在绿色丝绸之路的建设过程中,让参与建设的国家和地区形成“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意识。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中特别核心的一点。

气候和环境问题,是最能体现出“命运共同体”现实价值的问题之一,这也是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关注的重点领域。气候和环境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概念,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需要全世界的每个国家和每个个体参与进来,没有哪个国家或个人能够在这样的全球性问题中独善其身,问题的解决也不是只靠一个群体或一个国家。

丝绸之路的建设基础是建立在经济领域之上的,如何通过这样的一种基础方式,使各国认识到自身的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的实践

中国一带一路网: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新进展是什么?

许勤华:中国政府已经从政策文件制定、绿色发展项目开展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实践。中国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大量可再生能源项目,帮助东道国能源供给向高效、清洁、多样化的方向加速转型,推动其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能源领域投资中可再生能源投资的比例逐步增加。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AEI)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可再生能源投资占比超过化石能源。

此外,中国投资发起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帮助非洲国家、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等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开展了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并提供了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

2019年4月,中国与巴基斯坦、阿尔及利亚、马耳他等亚、非、欧、南美及大洋洲的29个伙伴国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以下简称“伙伴关系”),为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能源领域高质量合作提供了新平台。伙伴关系成立当天就取得了首个成果——中国与马耳他签署了《深化能源与水利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开始步入务实推进阶段。

目前,中国已与140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相关国家地区签署能源合作文件100多份,新增双多边合作机构70余项。伙伴关系的正式成立也预示着“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机制的初步建立。比如:每两年举办一次“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开展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项目,推动政府间政策交流与合作意向沟通,搭建合作与技术交流平台,以及根据需要联络其他国际组织。为“一带一路”地区的绿色能源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中国一带一路网:“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具体是如何运作的?

许勤华:伙伴关系的具体合作领域涵盖了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工业产业链构建、能源贸易和投资、能源金融合作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项目规模大、合作层次丰富、效益影响深远。

总体来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立足各国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潜力,深化、细化伙伴国间可再生能源的规划对接、科技创新、设备研发生产、投融资等领域合作,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再生能源密切合作的新平台,并将重塑全球清洁能源格局。

此外,“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立足于伙伴国自身诉求,具有灵活的制度机制:从缔约方数目来看,既有双边也有多边;从缔约类型来看,既有如2015年中俄签订《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的“对接”形式,也有如2016年中、俄、蒙古国签订的《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的“纲要”形式。

可以说,与早期能源合作机制相比,“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虽然提出时间短,尚处于初级构建阶段,但其伙伴国数量、覆盖范围远远超过现有组织,且其合作内容丰富、影响更为深远,对丰富全球能源合作机制有积极意义。最近,中国国家能源局正发起成立“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合作网络,必将大大推进习近平主席在博鳌论坛开幕词强调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

急需基础技术人才

中国一带一路网:对企业来说,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中有什么发展和投资机遇?

许勤华:机会很多,而且需求量非常大,无论是从设备还是从技术、融资、培训、职业等方面来看,均是如此。其中,职业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他们经常对我说:“我们现在最缺的是能够驾驭并维护各种各样机器的技术人才。”

人类能源文明每次从一个主能源品种进入到另外一个主能源品种时,都会给很多产业及产业链升级带来绝佳的机遇。以前是从原油到天然气,现在则进入到可再生能源领域。对与绿色发展、可再生能源、可持续技术、科技创新相关的企业和行业来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充满了大量的机会,关键在于政府如何引导和统筹、企业如何紧跟。

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企业经营、投资活动的绿色化是绿色“一带一路”的基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行业缺口大,绿色发展任务重,为中国相关行业、领域的发展都提供了空间。

以光伏发电产业为例,相当一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力消耗大而传统能源储量相对匮乏、电力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发展大规模火电、核电等已不适宜且环境压力大,但光能资源丰富,所以发展光伏发电的市场潜力大,为中国的光伏产业带来了绿色商机。同时,以光伏发电推动“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也能从国内光伏扶贫政策制定和具体实施获得可循经验。

中国一带一路网:通过哪些具体的方法,才能保障绿色“一带一路”可持续建设,而不是逐渐流于口号?

许勤华:当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合作推进绿色发展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有益尝试。例如2016年建立的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在扩展区一期2平方公里项目内的主干道全部安装了“风能+太阳能”路灯,成为埃及第一座大规模使用绿色能源路灯的园区。今后继续推进绿色“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建设,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第一,要推动形成“一带一路”绿色合作制度框架。比如,中国可与沿线国家共建绿色低碳领域重点任务和需求清单,设计共建合作机制与平台。另外,中国可利用当前国际生态环境治理形势产生的“倒逼”效应,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进程与沿线国家兑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承诺相结合,合作支持沿线国家在新增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同时,中国可立足于本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向沿线国家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分享优秀案例与实践方式,引导其主动接受高水平“一带一路”绿色合作方式与要求,凝聚防范环境风险共识,形成“一带一路”建设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相互促进的有利格局。

第二,要以市场为导向“渐进式”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合作模式。首先要发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作用,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同时考虑到绿色发展所具有的外部性特征,政策性支持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也应发挥必要的作用与功能,因此应把握政策性支持的力度与方向,精准施策。中国的央企和国有企业今后在海外发展的时候,尤其需要考虑其资产的绿色化,担当重任。

第三,要丰富绿色政策工具与市场产品,多样化实施路径。要落实这一举措,首先,需要建立区域绿色投融资模式,丰富绿色金融产品选择,比如鼓励沿线国家资质良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建立绿色发展银行、绿色基金等公共金融服务平台,探索建立跨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公私合作关系协议框架等。其次,要利用贸易、财税等政策工具促进绿色产品在沿线地区流通。再次,要建立“一带一路”绿色技术转移合作机制,推动各参与方建立专门的绿色技术协调管理机构,为沿线国家间、政府企业间建立绿色技术合作关系提供平台。最后,要建立“一带一路”优秀绿色项目案例库,为其他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提供实践支持,同时筛选年度优秀绿色项目,促使相关行业重视绿色能力建设并逐步将绿色发展内化为其经营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2Ac6dPI6D9f5t-VBZcGOCw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20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累计访问量:14210214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