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07
22
[光明网]马亮:汛期来临,城市治理如何更有温度
来源:

入夏以来,全国多地出现暴雨和洪涝,极端恶劣天气考验城市治理能力。7月11日夜间,北京迎来今年最大暴雨天气,城市应急管理拉响警笛,各个部门都投入到战备状态。总体来说,得益于历年来的经验总结、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此次防汛工作也做得可圈可点。但是,如何让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治理和服务更具温情,依然是考验各个城市治理水平的试金石。

在应急管理中,至关重要的是加强信息发布和沟通,使民众能够及时、精确和有效地掌握相关信息,做好生活、工作和应急自救等方面的各种准备,在灾害来临时可以临危不乱、应对自如。

在此轮汛期应急管理中,相关部门提前预警天气状况,及时发布交通出行等方面的信息,为市民和企业提前准备提供条件。但是,在信息发布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友好性等方面,还有许多可提升之处。

哪些路段会有积水,哪些桥梁需要规避,哪些路线更为安全……如果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要靠人们以身试险,而没有提前部署和临时提醒,那么就可能让人们不知所措,甚至陷入危险境地。

有人举例其他国家的做法,认为关注细节才能让民众有便利和安全。比如,很多发达国家的城市特别注重为市民做好提醒服务,在雨季来临时通过各种醒目的标识来提醒人们,避免不知情的路人或驾驶员误入其中。

还有人回顾中国古代的做法,比如,故宫、颐和园等历史古迹的排水设施,历经数百年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功能不减。过去的建造材料和技术很难同今日相比,但是在排水这样的细微之处却显现出明显差距。

一场暴雨导致的内涝,既会让人们在城市“看海”,也能够让人们看到城市治理的差距。在应急管理日益重要的今天,城市平战结合和平战转换的能力越来越重要。让人们在遇到暴雨洪灾等灾害时能够泰然自若,需要转变城市治理的理念,增强城市治理的能力。

首先,城市治理要平衡好面子和里子的关系,既要让城市的形象更加美丽,也要让城市的内里经得起考验。当前的政绩考核更加关注面子和外显的绩效,而对里子和内秀的绩效注重不够,使城市应急管理在实战中遭遇尴尬。一些政府形象工程沦为豆腐渣工程,表面上看还可以,但是内里却惨不忍睹,安全隐患就像不定时炸弹一样随时都可能引爆。

人们常说,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因为看不见的地方,恰恰是最需要城市治理关注的领域。城市的下水道,不显山露水,但是却性命攸关。为此要切实推进海绵城市等提升城市韧性的创新性项目,加强应急管理方面的“城市体检”,及时排查和发现问题。要将城市应急管理的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等方面,作为政绩考核和领导干部问责的主要依据,如此才能扭转政府重面子轻里子的执政理念,使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真正得到实质性提升。

其次,既要注重政府侧的调度指挥,也要加强民众的信息沟通和自救能力。当前各级政府安全生产责任考核高于一切,所以城市在确保人员安全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市民和企业在应对风险时的感受和体验不是政府的首要考虑,所以在提升市民和企业的服务体验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应急管理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市民和企业的责任。只有让每个市民和企业都能掌握及时、准确和全面的信息,并据此作出理性的决策和行为,才能使城市更加安全。

最后,要加强政府和企业等其他主体的协同治理,共同提升应急管理效能。城市应急管理日益凸显为数据驱动的智能体系,而相关企业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和优势更加明显。要发挥相关企业的优势和作用,特别是在数据共享和开放方面,使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应急管理。比如,一些企业开发的地图导航系统可以和城市应急管理部门建立数据交换共享机制,一旦某些区域出现内涝等安全隐患,就可以在地图上精准标注,使车辆和行人可以提前规划路线。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原文链接:https://share.gmw.cn/guancha/2021-07/14/content_34994551.htm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20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累计访问量:14210214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