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05
28
【东方卫视】我院马亮研究员接受东方卫视《焦点对话》专访:滴滴高抽成引争议 平台经济如何不“困在系统里”?
来源:

背景:5月5日,有媒体发文揭露网约车平台抽成过高,造成乘客打车贵,司机挣钱难。话题随即引发舆论关注。5月7日,滴滴首度回应称,司机收入占乘客应付金额约八成,网约车业务净利润仅有3.1%。同时,滴滴承认,抽成高于30%的订单确实存在,将启动排查。一周后,交通运输部等八部门也联合约谈了滴滴出行、首汽约车等10家平台公司,要求各平台公司立即开展整改,公开抽成比例、主动降低抽成比例,保障驾驶员劳动报酬。5月27日,滴滴网约车业务CEO孙枢写给司机师傅的一封公开信中表示,去年全年,30%以上的抽成订单占总订单的2.7%,从今年5月7日开始排查至今,这个数字已下降到0.03%。滴滴将继续下降这一数字直至完全杜绝,未来一旦再出现,将主动把超出部分全额退还给司机师傅。此外,滴滴还表示,从7月开始,将推出"透明账单"功能。司机可查看过去7天里,每笔订单的收入占比,以及平台抽成情况。

5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接受了东方卫视《今晚》“焦点对话”节目专访,解读“滴滴高抽成引争议 平台经济如何不‘困在系统里’?”这一热点话题。

以下为“焦点对话”采访实录:

主持人:网约车平台的抽成,是高是低,应该谁来说了算?目前,滴滴将超过30%的抽成定义为极端抽成订单。那么,在您看来,如果平台抽成太高,会给司机、乘客及其整个出行市场带来怎样影响?

马亮:平台的分成问题涉及多方利益,包括平台企业的抽成和司机的留成,以及乘客的福利。平台企业希望有利润,司机希望多赚钱,乘客希望打车便宜,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摩擦。如果抽成比例过低,平台企业没有利润乃至亏损,那么平台维持不下去,司机和乘客也会遭殃。由于平台的强势地位,在分成比例方面占有支配地位,所以目前主要是平台确定抽成比例,司机和乘客往往不得不接受。在多大比例抽成是合理的,以及抽成比例如何确定方面,应该是在政府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由平台企业来确定,并能够建立平台企业与司机代表、乘客代表、媒体和学术机构等组成的利益代表进行磋商和监督。如果平台抽成比例过高,那么可能导致这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威胁。这会导致司机过劳驾驶和难以增加收入,使乘客再度面临打车贵和打车难等问题,并会使这个行业的发展最终会背离网约车的初衷。

主持人:之前的回应中,滴滴方有个说法。就是说,他们的抽成,有一部分是作为补贴,用于鼓励司机在雨雪天气、早晚高峰、节假日出行高峰等出车接单。换句话说,相对高的抽成,让滴滴可以利用补贴来调节、平衡供需,您认可这一说法吗?

马亮:在监管部门的监管、媒体的聚光灯和舆论的监督下,滴滴的这个说法应该是基本符合实际的。但是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还需要企业自身的公开透明和政府部门的监督跟进。不同于传统巡游出租车,网约车的最关键特征就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动态调峰,激励司机高峰期出车,鼓励乘客错峰出行。所以,抽成比例也需要动态设置、精准设计和不断优化,平台企业根据天气、交通、时间等进行综合安排,这样才能达到最优调度的状态。与此同时,平台企业也会通过抽成比例等手段来规范司机行为,引导司机安全驾驶和多出车,所以抽成比例不单纯是一个分成问题,本身也是一个平台管理工具。如果使抽成比例回归到出租车时代的“份子钱”模式,那么就丧失了网约车的技术先进性,也不利于调动司机的积极性和满足乘客的交通出行需求。

这场"高抽成风波"也是平台经济发展中,又一次遭遇"成长的烦恼"。(VTR)几乎在高抽成问题被曝光前不久,也有研究披露,滴滴存在利用大数据杀熟,同程不同价的问题。时间再往前推,包括滴滴在内一些网约车安全事故也一度引发全民关注,并导致网约车行业的大整顿和安全规则的彻底重塑。而去年9月,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刷屏,也揭开了平台经济算法冷酷、用工保障欠缺等弊病。为此,在今年两会上,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聚焦"困在系统里"的劳动者,江苏、河南、北京等多省市也在今年陆续出台文件,对新业态劳动用工进行规制。

主持人:把抽成亮出来,是滴滴面对这次风波的应对。您怎么看这样的做法?这是否应该成为类似行业的一种明规则?

马亮:透明公开应该是平台治理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特别是考虑到抽成比例等问题是个体经营者和用户都非常关切的公共利益问题,因此必须打开算法“黑箱”,让个体经营者和从业者能够看到自己的收入占多大比例,让乘客知道自己每一单有多少钱是平台拿走的,有多少是司机取酬的。滴滴此举有利于澄清社会公众的质疑,获得社会的谅解,对于平台治理而言有一定意义。类似地,其他平台也需要坚持透明公开的治理原则,使平台实现善治,让各方达到共赢。

主持人:近年来,平台经济的一些负面问题频频曝光,引发不少质疑。甚至可以说,公众普遍对平台抱有相当的警惕性,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呼唤外部监管的及时规范、跟进外,在您看来,平台本身,又该如何和社会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机制,共同推进平台经济的合理、规范发展?

马亮:平台企业既是企业,也是市场或平台,但是平台企业要让“平台”在前,“企业”在后,而不是反过来,“企业”在先,“平台”在后。平台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平台自身的公共属性,透明、公正、精准、高效地进行平台治理。平台对于从业者和用户有很大的权力,但是也要承担对等的责任。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平台的出现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是平台自身不能成为要被解决的问题。平台要心存敬畏,坚持科技向善,而不能监守自盗,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此外,要加强社会对平台的监管,比如可以建立平台外部委员会,让平台从业者、用户和其他主体共同参与,实现平台经济的协同治理,也有利于让平台经济健康规范发展。当然,还要处理好不同平台之间各自为战的问题,需要考虑如何在国家或政府层面推动跨平台治理。

视频连接:http://www.kankanews.com/a/2021-05-27/0019769116.shtml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20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累计访问量:14210214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