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09
02
【城市进化论】极端高温“新常态”,城市扛得住吗?
来源:

在经历持续高温干旱天气后,从8月24日晚开始,四川多地迎来降雨。解暑降温的同时,电力吃紧的问题或将进一步缓解。

我们此前在《全国电力区域版图,谁挑大梁?》中提到,根据最近20年的电力数据,目前全国有17个省份面临着电力缺口,广东、山东、浙江、河北等用电缺口超过1千亿千瓦时。同时,除广东的广州、深圳外,上海、北京去年有700多亿千瓦时的缺口,重庆、天津也各有400多亿千瓦时、200多亿千瓦时的缺口。

也就是说,在7个超大城市中,背靠净供电大省四川的成都,理论上最没有缺电烦恼。但谁也没想到,这座超大城市也会进入“省电模式”。

如果超大城市纷纷开启“省电模式”,城市将变成何种模样?极端天气频频造访,缺电会不会成为一种“常态”?全球变暖愈演愈烈,未来还将如何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8月25日晚,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中科院大气所、北京陶诗言气象发展基金会气象学家魏科做客城市进化论、腾讯财经联合打造的“城市相对论”直播间,对上述问题予以详细解读。

1、说“中国缺电”是不严谨的

城市进化论:您怎么分析这次川渝地区触发“省电模式”的原因?四川作为西电东送的重要输出端,这种情况下能不能优先保障成都?我们现在究竟缺不缺电?

林伯强:首先确实是高温,负荷特别高,这几天所谓的缺电也炒得比较热。但我认为这种缺电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缺电。为什么这么说?中国如果缺电,问题一定是出现在工业侧,而不是居民侧。因为工业用电接近70%,居民不到15%,居民缺电能缺到哪去。所以短期内电力供应比较紧张,这是可能的,但是说中国缺电,这是不严谨的。

今年工业和去年不一样,去年是真的缺电。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工业增长特别快,对一个系统来说,这种高需求增长的冲击是实实在在的,一时应付不过来。第二是电价和煤价的问题。煤价涨很多,电价不让涨,一边没有发电的积极性,另一边也可能买不起电。

今年的话,目前工业增长整体就2%~3%,全年可能好一点,也不到4%,跟去年接近9%的增长完全不一样。所以,应对居民(用电)增长,只要从工业里挪出一点点给居民,大家就够了,只是说这个时候负荷特别高,可能需要有序用电。

我认为,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也好,供应结构也好,需求结构也好,应对极端天气能力都很强的。现阶段来讨论中国今年缺电跟去年(缺电)是两个层次上的问题,两码事。

但四川不一样,四川今年应该是比较难受,而且会难受比较长时间,除非老天爷下雨。水电是靠天吃饭的,四川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水电,据说今年缺水一半左右,可想而知缺口非常大。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讨论,第一个就是有关送入和送出的问题。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还要送出?四川传统上是一个外送省份,电很多,用不完。以往也出现丰水期枯水的现象,因为不是特别严重,自己少送一点点,然后其他省份再支持一点点,不知不觉就过了。今年这个事情搞大了,你和人家有长期合同,人家等着你,你不外送怎么办?这时候还是必须履约。

当然,可以最大限度地跟对方讨论,多留一点。中国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有一个中央政府可以协调,所以我觉得应该是留了,而且留的比例应该不算小,但不可能一点不给人家。你有水给人家,没水不给人家,合同不能这么签。

送入的问题跟基础设施有关系,不是说送就能送的。据我所知,送入通道最近已经是满负荷运行了,而且也在保证煤炭供应,让煤电厂多发点电,这是中央政府的协调和周边省份的支持,包括接受端的支持。

第二个,大家很好奇,今年是有水文历史上最严重的一年,接下来怎么办,于是很多人开始出主意,电价改革、电网扩容之类的。我可以比较准确地告诉大家,这个事情过了以后,能源结构不会有太大变化,市场不会有太大变化。政府角度可能要考虑送进送出的问题,电源结构在有回报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调整。没有回报的投资是很难有人去做的,除非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去做。

像这次受影响比较大的光伏板块和半导体板块,他们的上游一般都是高耗能的,为什么愿意去四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电价便宜。正常情况下,四川电非常多,明年电没准就非常多了。所以很难为这种多少年一遇的事情做投资准备,投资方会认为这个没有回报。如果通过今年这个情况扩大投资、改变能源结构,我认为是不靠谱的,现实中不会这么做。

当然,适当做一做有没有可能?有可能。假定能证明今年这种气候不是百年一遇,明年、后年也会遇到,那我们真的就要做事情了。

2、极端高温将成为“新常态”

城市进化论:从气象角度来看,这次遇到的问题到底是不是“百年一遇”?将来会不会出现更频繁、影响面更广的极端高温天气?

魏科:刚刚林老师说了,今年整体上我们国家的电是不缺的。但这段时间,四川用电非常紧张,相信网友已经感受到了。四川也启动了突发事件能源供应保障一级应急响应,这是最高级别的预警,说明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并且很多企业也在“让电于民”,很多居民跑到地铁站里面去纳凉,真不是没有太大影响,或者扛一扛就过去了。

我个人认为这段时间可能会持续比较长,可能会成为未来气候的一种新常态。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全球变暖愈演愈烈,考虑到全球碳排放量现在非常高,没有下降趋势或者下降空间非常小,至少20到30年之内,依据各种评估报告来看全球温度将持续增加,这种极端高温会反复出现,今年不是最后一年,也不是最弱的一年,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多。所以这会成为未来的一种新常态。至于商业上是不是成功的,是不是有投资价值,我认为需要把保证民生和保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考虑进去的,未来相关领域的投资一定会越来越强。

虽然从全国角度来看,目前居民用电占比可能较小,但也要考虑极端高温期间,某一个区域的用电负荷还是比较大的。我看到相关报道,过去这些年,2013年、2017年、2019年到现在,这几次出现的极端高温事件,大城市里面,在制冷方面的电力负荷可以达到40%~50%,这个比例就不是一点点了。所以紧急期间,可能不是说简单地从工业挪一点就能补偿的。四川现在启动一级应急响应,就是这样一种体现。

所以,考虑到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变暖的世界里面,这就是未来的一种新常态,大家要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以前大家说扛一扛就过去了,等到秋高气爽,这种心态现在已经赶不上变暖速度了,未来要做好更多准备。

3、用电调度要有预见性

城市进化论: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区域之间的协调,以及工业、商业和民生之间的协调,有没有比较好的平衡办法?当前主要面临哪些突出矛盾?

马亮:城市高温带来的用电荒,还有一些影响生产生活的事件,在今年夏天很明显地出现。当然,这样的问题毫无疑问不是一次性的,甚至可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频繁造访很多城市,不仅是大城市,包括中小城市,如果不能解决好当前面临的几对矛盾关系,也会进一步凸显,甚至呈现恶化趋势。

首先,从主要矛盾方面考虑,工业用电占比非常大,怎样把这一大块儿控制好,让居民用电得到比较好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工业用电占比达到百分之七八十,这时候虽然减少民用电也有空间,但相对带来的收益不如在工业用电上做文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各地限电的时候,首先是对工业用电,特别是高能耗企业进行限电,比如钢铁厂、制铝厂等。

其次,目前来讲,强调全国一盘棋,能够比较好地解决区域之间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这集中体现在西部地区发电较多,东部地区用电较多。无论是西电东送还是跨地区之间的电力调度,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一些重点城市的用电紧张问题,这是比较重要的。另外,有些地区也在考虑增加发电量,包括把一些过去因为节能减排压力比较重而关停的燃煤发电重启、扩容。

城市内部也有很多工作要做。在给定供给量的情况下,从需求端角度考虑,可能要加强用电量的调度,无论是错峰、错时用电调度,还是行业、区域限电,既是非常之措施,也是不得已的措施。这方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做好相关组织,最好有一定的预见性,避免给相关企业、居民带来困扰。限电不是新现象,以前是通知都不通知,直接把闸拉了,要避免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虽然极端天气无法做到比较科学精准的预测,但至少给企业、居民有一定提前量的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

还有一些是跟电力体制有关的。我们知道,居民用电和商业用电、工业用电的电价是不一样的。这时候对电力企业来讲,是存在一定的商业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平衡问题,同样一度电卖给工厂、商场,比卖给居民赚钱。但城市是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保证居民用电。这时候怎么平衡利益的冲突,乃至利益的矛盾,也是非常重要的。

再一个就是短期跟长期关系的处理。目前短期内是一种应急响应,更多是考虑怎么样很快地把用电高峰平滑掉,尽可能保证整个城市比较稳定地运行。长期的话,更多要考虑可持续性,包括平衡成本收益的政策措施。

当然,从城市规划、城市治理,到每一个家庭怎样节能减排,都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我相信以高温天气带来的电力紧张为契机,会加速这些方面工作的推进。

比如热岛效应,大家很早就知道这个问题的存在,但很多城市并没有在这个方面做文章。像一些社区的容积率,城市通风通道的部署,绿化、亲水设施规划落地等,有相应的政策要求,但很多城市要么缩水,要么压根没有,在高温情况下城市原本可以节约的用电量,就白白浪费掉了。

4、“没有峰值,全是峰值”

城市进化论:如果把这次危机看成一个契机,随着大众对用电和气候问题愈发关注,对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将是有帮助的。目前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效果?

魏科:现在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有两大主要策略,一个是适应,一个是减缓。减缓就是通过全球共同的努力,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下来,从而能够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和强度,甚至推迟气候变化峰值的到来。另外一个,如果我们无法避免极端气候变化的发生,关键就在做好适应工作,从而避免灾害带来的损失。

从现在来看,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在全力推动。减缓方面全球都在做碳中和的努力。全球130多个国家都做出了承诺,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更加宜居的城市,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等。

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减缓方面的工作进展非常缓慢。根据联合国发布的碳减排报告,现在的碳排放量,大幅滞后于实现气候变化目标所需的碳排放量。即便是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后,各国贸易、生产大幅中断,全球碳排放量也仅减少了5%左右。可想而知碳减排这件事情有多难。

所以,当我们确实无法避免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就必须做好相关适应工作。像今年,其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这样极端高温、干旱加电力紧缺事件,在我看来这是最高级别的红色警钟。

今年高温期间,四川商场用电负荷大幅下降,并且一般倡议说要避开用电峰值,但今年四川、重庆很多地方没有峰值,一直都在峰值。因为重庆长达20多天最高温度是43、44度,夜里温度最低还有33度,大多数时间是37、38度,这时候对于很多体弱的人,这么睡着了,可能真的醒不来了。所以热射病、中暑,不仅发生在太阳当空照的白天,也可能在夜里。

所以未来我们可能面临“没有峰值,全是峰值”的情况。我们确实应该以此为契机,在一个非常危机的状态,加快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城市变得更宜居,让它韧性更强一点,下一次能应对得比这次更好一些。

我们生活的世界不光有干旱,还有暴雨、大风和各种其他极端天气,类似于郑州去年的极端特大暴雨,未来的城市能不能扛得住?这方面的基础设施如果能跟上,能够大幅度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5、更大的挑战在后头

城市进化论:如果未来一直是峰值的话,用电该如何协调?在协调电力的同时,怎么去考虑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

林伯强:中国的电力结构不会维持特别久,这是我们今后面临的问题。

美国去年居民用电大概是45%左右,工业不到20%。今后中国由于经济增长,生活水平提高,电力结构一定是朝美国那个方向走的。我们可能不会像美国那样,居民用电高到45%,但20%、30%肯定是要的,那时候再讲从工业拿出一点点支持居民就不对了。所以假设明年开始经常这么热,肯定得有所准备。但以目前的耗电结构跟供电结构,(工业)60%、70%支持(居民)15%,问题不是特别大。

从现状来看,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温,我们现在的问题根子都在气候变化上。极端气候不单单是夏天,还有冬天,气候越来越不稳定,这点基本是确定的。解决气候变化肯定要低碳转型。现阶段,我们是以煤炭为主,随着碳中和进程推进,煤电要退出,由风电、光伏替代,从目前不到10%,今后可能要做到65%左右,那时候我们面对的问题是真正的问题,即用越来越不稳定的电源,或者电力系统,去对付越来越不稳定的气候。而且那个时候,居民用电肯定不是像现在这么小,再说保居民,工业会受到很大的损失。

所以综合来看,我们面临的问题的确蛮大。这次是一个警告,就是我们在碳中和进程中必须平衡保供,保障能源安全。我们要逐渐从化石能源往风电、光伏走,而且要以尽快的速度走,做大规模比例,同时在系统稳定上,包括储能,氢能、智能电网、碳捕获、电动汽车等,做得更完整、更有效。所以目前高温挑战并不是最大的挑战,更大的挑战是在后头。

6 、突破“保证民生就要牺牲工业”

城市进化论:缺电可能会带来很多连锁效应。随着居民用电占比不断上升,“有序用电”模式将来是否还能继续使用?在电力之外,有没有其他方式能够解决缺电问题?

马亮:我们刚才讨论的用电顺序或者优先次序的问题,根本上是怎么统筹安全与发展的关系。可以看到,我们是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有发展的可能,所以首先是考虑紧急性和必要性。

安排用电次序,就是紧急服务优先保障,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优先保证。现在基本上是居民用电是最优先级的,其次是必要的商业设施,再次是一些工业用电。这样一个安排是希望能够平衡相关的利益和价值,因为这时候几个部门都要用电,在给定发电量的情况下,用电量怎么分配?僧多粥少,怎样实现公平和效率就变得非常突出。

现在优先保证居民用电,毫无疑问是从保障民生和社会稳定角度考虑的。但是工业限电和商业限电也会影响行业从业者,进而影响他背后家庭的生计。所以这两个不是完全矛盾对立的关系,只是一个是更加直接的影响,一个是间接影响,最终都反映到市民的福利是得还是失,得多少,失多少。所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怎么样进行测算,以公平为先,然后兼顾效率。

更重要的是,“两难”“多难”的问题,其实是公共治理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像很多人说,你是“既要又要还要”,居民用电、商业用电、工业用电,怎么解决两难、多难的问题,就是考验各地治理的能力。

也就是说,面临同样这样一个困境,很重要的就是要看到这种电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一种悖论。它其实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未来极端天气会频繁造访我们城市的时代。这时候要摒弃过去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观点。好像只要保障民生,就要牺牲工业,只能优先保证居民用电,不能给工业用电提供足够的供给。

我相信是有除此以外的解决方案的。无论技术上是否可行,无论我们有没有想到,毫无疑问我们是要朝这个方向去考虑的。并且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讲,也需要在这个方面有所创新,尽可能让大家享受非常舒适的环境,同时也是节能环保的。

原文链接:极端高温“新常态”,城市扛得住吗?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20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累计访问量:14210214 访问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