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10
25
【中宏网】肖超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中国式城市群现代化
来源:

2022年10月16日,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大隆重开幕。站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起点新征程上,大会顺应人民群众期盼、擘画伟大复兴蓝图、谋划新的伟业实践路径、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肖超伟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思想的又一重量级成果。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增进区域间经济社会联系、深化区域间经济社会关系的统领性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推动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等重大战略。现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19+2”城市群主体形态更加定型,“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差距持续缩小,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接近且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目前,19个城市群集聚了全国 70%以上的人口和80%以上的经济总量,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平台。

截至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9.6万亿元、27.6万亿元、10.1万亿元,总量超过了全国的40%,发挥了全国经济压舱石、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作用。三大地区规模经济效益明显,创新要素快速集聚,高水平人才密集,对外开放走在前列,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和制度型开放的先行引领者。

在区域经济强劲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我们解决了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832个贫困县和12.8万个贫困村全部摘帽。革命老区经济快速发展,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深入推进,资源型城市资源产出率累计提高超过36%。边境地区繁荣稳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边疆巩固和边境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区域协同发展中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更加均衡。目前,中西部地区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9万公里,占全国比重近60%,交通可达性与东部差距明显缩小。西部地区在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规模超过东中部总和,有的省份已实现县县通高速。航空运输服务已覆盖全国92%的地级行政单元、88%的人口。最后一批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西部农村边远地区信息网络覆盖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市群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群建设成效显著。各地区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总量快速增加。城市群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市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丰厚土壤,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代表的中心城市成为科技创新主要策源地。2020年,地级以上城市科学技术支出384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4.1%,而2012年仅有1418亿元,占比3.2%;专利授权342万项,而2012年仅为113万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显示,我国专利申请量连续11年居于全球第一。

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改造提速,服务业占比提升,产业结构更加优化。2013年地级以上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占比超过50%,2020年达到60.5%。先进制造业发展良好,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2%,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8.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1%;与2012年相比,高技术制造业比重上升了5.7个百分点。

从人类聚居地发展的视角看,其空间形态的演化步骤一般是农村、村镇、城市、城市群、全球城市引领的城市群这几个阶段。现在世界上各国的竞争,主要是全球产业链网络节点的竞争,也就是全球尺度下城市群的竞争,例如中美欧的竞争,具体体现在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与美国的东北部、加州沿岸城市群,欧洲的西北部城市群的竞争,也是全球产业链在空间与质量上的竞争。因此,城市群就是区域发展现代化的空间组织形式。城市群现代化有两个关键词:“协调”和“发展”。“协调”也就是“一体化”,是对空间上的要求,强调要素在城市群区域内的有序自由流动,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高级形态。“发展”强调的是“高质量”,是对质量上的要求,强调城市群区域在经济质量、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上达到更高的水平。从而实现用地集约高效、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共同增长、公共服务均衡、人民共同富裕、区域整体发展。

党的二十大开启中国式城市群现代化新征程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到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提法逐步成型,内涵逐步丰富。城市群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优化城镇化布局与形态的作用愈加凸显。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新型城镇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单独成章,对城市群、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特色镇的功能和路径提出了具体指导和要求。在城市群建设发展方面,提出建立健全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推动跨区域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实现城市群一体化高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重提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那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中国式发展现代化。这就需要从总体布局的“大写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工笔画”阶段。把握重点区域,通过重点区域的引领作用,推动我国整体的现代化。具体而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战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主要对应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

肖超伟表示,就京津冀城市群未来发展看,具备三大优势:核心和枢纽优势。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和我国连接全球其他地区的节点,拥有众多的国际组织、企业总部、文化机构和政府部门,具有极其重要的核心和枢纽功能;科技和人才优势。北京、天津拥有众多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每年培养了大量优质的高素质人才,同时拥有高科技和先进制造业的产业基础,比较容易在中国目前相对短板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与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形成突破;梯度和腹地优势。京津冀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在发展程度上具有明显的圈层和梯度特征。传统上需要在国家间转移和升级的产业链,例如制造业从欧洲美国到日本韩国、再到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转移,在京津冀区域内部就可以完成。

城市群作为资本的聚集地、人才创新的高地、交通的枢纽、文化的中心,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作者:肖超伟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原文链接:肖超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中国式城市群现代化

关于我们|加入收藏|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2014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 累计访问量:14210214 访问量统计▶